[实用新型]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754027.X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49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单涛;谢长江;任庆民;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润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5/00 | 分类号: | C10B5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武媛;吕学文 |
地址: | 400039 重庆市九***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气罐 焦化加热炉 焦炭塔 针状焦 生产装置 脱气 管线连接 输送管线 进料口 原料油 生焦 焦化加热炉炉管 本实用新型 低沸点物质 分馏系统 混合蒸汽 油气分离 搅动 出料口 环烷烃 链烷烃 沸点 裂解 排出 连通 引入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所述针状焦生产装置包括原料油输送管线、焦化加热炉、脱气罐和焦炭塔,所述原料油输送管线连接至焦化加热炉的进料口,所述焦化加热炉的出料口通过管线连通至脱气罐中部,所述脱气罐顶部通过管线连接至分馏系统,所述脱气罐底部通过管线连接至焦炭塔的进料口,通过在焦化加热炉与焦炭塔之间增加脱气罐装置,焦化加热炉炉管内引入的混合蒸汽会在脱气罐内油气分离并排出,而不参与生焦反应的链烷烃、环烷烃以及一些沸点较低的组分在脱气罐内直接裂解成低沸点物质,最后变成气体后也从脱气罐顶部排出,避免了这些成分对焦炭塔内生焦环境的搅动,有利于生成更高质量的针状焦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及煤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优质针状焦产品是制造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电极的优质材料,针状焦根据使用原料分为石油系和煤系。在针状焦的生产过程中,焦炭塔中的生焦反应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为了产出更高质量的针状焦,必须要求焦炭塔内针状焦的结晶生成环境中温度要相对均匀,结晶环境中相对搅动程度较低才更加有利于晶体的成长,并最终生产出纹路较好的针状焦结晶体。
但是目前现有的针状焦装置在生产中,为了保证加热炉装置长周期运行,一般会往焦化加热炉炉管内通入一定量的蒸汽,以提高原油料的流速,防止提前结焦,另外焦化原料中还存在链烷烃和环烷烃等并不参与针状焦结晶的成分,这部分不参与反应的物质以及通入的蒸汽在进入焦炭塔后会对焦炭塔内的结晶环境产生较大的搅动,直接影响了针状焦的结晶生长环境,从而无法产出较高质量的针状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针状焦生产装置中焦化加热炉炉管内通入的蒸汽以及针状焦原料中存在的链烷烃和环烷烃等不参与反应的物质影响针状焦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状焦生产装置:所述针状焦生产装置包括原料油输送管线、焦化加热炉、脱气罐和焦炭塔,所述原料油输送管线连接至焦化加热炉的进料口,所述焦化加热炉的出料口通过管线连通至脱气罐中部,所述脱气罐顶部通过管线连接至分馏系统,所述脱气罐底部通过管线连接至焦炭塔的进料口,所述焦炭塔上方的油气出口通过管线连通至分馏系统。
优选的,所述焦化加热炉包括对流室和辐射室,所述对流室位于辐射室的上方,所述对流室内设置有对流管,所述辐射室底部设置有燃料气入口,所述燃料气入口连接燃料气输送管线,所述辐射室内设置有炉管,所述对流管的入口为所述焦化加热炉的进料口,所述对流管的出口与炉管的入口连通,所述炉管的出口为所述焦化加热炉的出料口,所述辐射室内炉管的入口连通有第一蒸汽输入管线。
优选的,所述焦炭塔包括第一焦炭塔、第二焦炭塔和四通阀,所述脱气罐底部通过四通阀与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塔底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塔顶的油气出口连通至分馏系统。
优选的,所述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与四通阀之间的连接管线上均通过三通连接第二蒸汽输送管线、水输送管线以及排水管线。
优选的,所述四通阀还连接有第三蒸汽输送管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塔顶的油气出口均连通至急冷油输送管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的塔顶通过油气预热管线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焦炭塔和第二焦炭塔与四通阀之间的连接管线上均通过三通连接冷凝油输出管线,所述冷凝油输出管线上设置有甩油罐。
优选的,所述原料油输送管线上设置有原料油缓冲罐和加热炉进料泵,所述加热炉进料泵设置在原料油缓冲罐与焦化加热炉之间。
优选的,所述焦化加热炉上方还设置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所述烟气余热回收包括饱和蒸汽输送管线和过热蒸汽输出管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润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润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540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