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的扩散室和防毒通道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90695.0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6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陈至纯;季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8 | 分类号: | E04H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关家强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毒通道 密闭 扩散室 隔墙 地下室 短管 预埋 人防 本实用新型 组合结构 人防门 净高 受限 两侧设置 有效控制 防爆波 通风量 风管 活门 口部 占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的扩散室和防毒通道组合结构,包括防毒通道,所述防毒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扩散室,每一所述扩散室和所述防毒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闭隔墙,所述第一密闭隔墙上方设置有用于连接战时风管的第一预埋短管,所述防毒通道的另外两侧设置有第二密闭隔墙,所述第二密闭隔墙上分别设置有人防门,一侧所述人防门的上方设置有与每一所述第一预埋短管配合使用的第二预埋短管,所述第一密闭隔墙和所述第二密闭隔墙的厚度均不小于250mm,每一所述扩散室另一侧均设置有防爆波活门。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满足战时通风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整个地下室的层高,减少了人防口部占用地下室的面积,降低造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地下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的扩散室和防毒通道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人防地下室是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墙、缓冲墙、防爆门等部分组成,在平常时候,可以用作地下停车库等备用房,解决日益突出的停车难问题,兼顾平时使用功能,做到平站结合,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战时用于人民防空临时掩体,战时防空指挥中心、通讯中心和密闭场所等。
人防地下室中各个防护单元的主要出入口为战时空袭前后,人员或者车辆进出人防工程的出入口,包括有防毒通道和扩散室,战时主要出入口需连接战时风机的风管,战时风管连接防护单元内战时风机房里的风机,风管穿入防毒通道再穿入扩散室,风管的尺寸根据各单元的战时通风量计算得出,一般一个防毒通道设置一个扩散室,满足人防主要出入口的要求。
人防地下室的结构在竖直方向上,通常分为三部分:从上至下依次为结构层、设备层和净高层,其中结构层包括顶板和梁结构;设备层包括各种设备管线和管道;净高层为平时使用功能的实际使用空间,净高规范不低于平时使用功能的规范限制。
现有技术中,人防地下室的战时风管在平时状态下均需安装到位,与平时的设备管线常有交叉的情况,会影响人防地下室中净高层的高度空间;另一方面,因对地下室造价的控制,会严格控制地下室的埋深,尽量减少人防地下室的层高,而人防地下室的净高层必须满足平时和战时使用要求,造成可走设备管线的空间高度受限。
通常为了减少地下室层高的目的,可采用通风系统为诱导风机形式,诱导风机虽然可以不设置风管,缩减设备层高度,但是此种形式仅仅限于普通地下室使用,若同时兼顾人防功能的情况下,仍需设置有战时风管。如何在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有效控制地下室层高,降低造价,同时又保证通风量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的扩散室和防毒通道组合结构,能够在满足战时通风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战时通风管的高度,有效控制了整个地下室的层高,单个人防防护单元中不增加人防主要出入口的个数,减少了人防口部占用地下室的面积,降低造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人防地下室净高受限时的扩散室和防毒通道组合结构,包括防毒通道,所述防毒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扩散室,每一所述扩散室和所述防毒通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闭隔墙,所述第一密闭隔墙上方设置有用于连接战时风管的第一预埋短管,所述防毒通道的另外两侧设置有第二密闭隔墙,所述第二密闭隔墙上分别设置有人防门,一侧所述人防门的上方设置有与对应所述第一预埋短管配合使用的第二预埋短管,所述第一密闭隔墙和所述第二密闭隔墙的厚度均不小于250mm,每一所述扩散室避开设置所述第一预埋短管的一侧均设置有防爆波活门。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埋短管和所述第一密闭隔墙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的第一密闭翼环,所述第二预埋短管和所述第二密闭隔墙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的第二密闭翼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埋短管和所述第二预埋短管均采用钢板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埋短管和所述第二预埋短管的壁厚均为2.0~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90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减震的建筑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防止攀爬的电线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