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脸精准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595866.1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69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赵猛;张弘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利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参考图像存储 图像处理单元 识别装置 人脸 图像存储单元 显示输出单元 本实用新型 无线交换机 储能电源 接口处理单元 图像比对单元 图像识别单元 图像放大器 图像滤波器 参考图像 图像优化 依次连接 装置结构 储存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脸精准识别装置,包括无线交换机、图像处理单元、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图像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无线交换机、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图像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图像滤波器、图像放大器、图像优化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和图像比对单元;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包括参考图像接口处理单元储存。本实用新型的人脸精准识别装置,以及通过对装置结构的改进,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位图像处理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脸精准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例如,居住区中通过面部识别能够有效的防止非小区人员的出入,有效的防止居住区内盗窃等犯罪案件的发生。
然而,目前的面部识别装置由于结构复杂,使得其应用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人脸识别的装置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脸精准识别装置,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人脸精准识别装置,包括无线交换机、图像处理单元、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图像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无线交换机、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图像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图像滤波器、图像放大器、图像优化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和图像比对单元;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包括参考图像接口。
优选地,无线交换机具有多通道图像接口。
优选地,图像优化单元包括图像检测单元、亮度调节单元和锐化处理单元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优选地,参考图像接口包括USB接口、MiniUSB接口、USB-TypeC 接口、RS485接口或RS232接口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人脸精准识别装置,通过对装置结构的改进,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脸精准识别装置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脸精准识别装置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人脸精准识别装置,具体可包括无线交换机、图像处理单元、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
具体的,图像处理单元分别连接无线交换机、参考图像存储单元、图像存储单元、显示输出单元和储能电源。
其中,无线交换机用于通过无线网络来接收自网络发送来的图像信息,以便后续对图像信息内部的人员进行相应的面部识别。
进一步的,无线交换机包括由多通道图像接口,以通过该多通道图像接口来接收图像信息。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以及面部识别的操作,其可进一步的具体包括图像滤波器、图像放大器、图像优化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和图像比对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利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利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5958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答题卡辅助阅读机
- 下一篇:复杂环境下的唇语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