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89784.1 | 申请日: | 201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81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邓根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超维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1 | 分类号: | H01M4/131;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文珊 |
地址: | 3306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膜 锂锰 锂离子电池正极 金属箔片 基层 极片 正极 本实用新型 电池负极 孔隙率 聚烯烃基质 影响锂离子 复合 聚烯烃基 两侧设置 短路 绝缘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具有富锂结构,且两侧设置绝缘的聚烯烃基微孔膜,在不影响锂离子电池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避免因电池负极、正极之间,从而解决电池负极、正极的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二次使用的电池(充电电池),在手机、可移动电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方便锂离子电池的可携带性,多将锂离子电池体积压缩,最大程度的缩小锂离子电池占用空间。但锂离子电池空间过小导致电池负极、正极之间距离较短,在锂电池受外界压力而变形时,易导致负极与正极之间接触,导致短路,影响锂电池的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负极、正极之间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富锂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包括金属箔片、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所述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复合在金属箔片的两侧,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分别与第一富锂锰基层、第二富锂锰基层远离金属箔片的一侧复合,所述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均为聚烯烃基质微孔膜,所述第一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第二微孔膜的孔隙率为48~51%,孔径为0.15~0.4μ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箔片选自铝箔片、铜箔片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箔片包括正极耳、正极横页、正极条,所述多个正极条与正极横页的下端相连,形成梳形结构,所述正极耳安装在正极横页的上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耳为热敏电阻。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耳表面还设有感温变色涂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正极金属箔片两侧设置由聚烯烃基微孔膜组成的第一微孔膜、第二微孔膜,确保锂离子可与正极板接触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正极与负极板的直接接触,从而解决电池负极、正极之间接触会造成短路的问题,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金属箔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超维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超维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897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卷盘式极耳自动成型机
- 下一篇:电池极片热复合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