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氨气浓度提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73183.1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2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潘昌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容婵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26;C01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陈英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壳体 氨气 低浓度氨气 气体输出端 流动空间 气体输入端 提升装置 板槽 复数 容置空间区隔 本实用新型 高浓度氨气 液体输出端 方式设置 冷却单元 容置空间 水气凝结 逐渐下降 传输 输出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包括一外壳体、复数个板槽及一冷却单元。复数个板槽以层叠的方式设置于外壳体的容置空间内,并将容置空间区隔成为一流动空间。外壳体的下方连接至少一气体输入端及至少一液体输出端,而外壳体的上方则连接至少一气体输出端。由气体输入端进入的低浓度氨气会经由流动空间传输至气体输出端,其中低浓度氨气沿着流动空间输送时温度会逐渐下降,使得低浓度氨气中的水气凝结,以提高氨气的浓度,并可由气体输出端输出高浓度氨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其中低浓度氨气在传输时温度会逐渐下降,使得氨气中的水气凝结成水溶液,借此以提高氨气的浓度。
背景技术
氨气是半导体制程中重要的材料,以发光二极体(LED)为例,纯氨是制造 LED的氮化镓晶体的重要材料,一般LED厂使用的纯氨虽为6N5(99.99995%) 以上的等级,但纯氨仍无法避免含有微量的有机物,例如丙酮、异丙醇、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等等。当LED厂以MOCVD制程在高温下(750~1050 ℃)合成氮化镓时,有机物将会裂解为烷类、烯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粒、烯酮等等的衍生杂质。这些衍生杂质会使氮化镓晶体产生差排,形成晶体的缺陷,而至使氮化镓的生产良率降低。然而,要去除纯氨中所含的微量有机物目前仍是极难克服的技术问题。
在另一方面,每提供100公斤的纯氨进入LED制程,将会有80公斤的氨气被排出制程,而一般排出制程的氨气浓度约为10%~15%,并包括氢气、氮气、甲烷、微量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烯酮)及粒状物(碳粒及金属镓),一般大都将这些排出的氨气视为废弃物而不再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可用以处理半导体制程中所产生的低浓度氨气,并产生高浓度氨气。借此可将低浓度氨气回收再利用,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溶液更符合环保法规的排放标准。为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降低半导体制程的成本,亦可降低排放气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主要包括复数个层叠设置的板槽,并在各个板槽之间形成一流动空间。此外板槽的上表面具有一容置槽,可用以容纳凝结的水溶液,其中容置槽内的水溶液可降低板槽下表面的温度,并有利于低浓度氨气中的水气凝结在板槽的下表面,并提高氨气的浓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主要于一外壳体内设置复数个层叠设置的板槽,并透过板槽将外壳体内的容置空间区隔成一流动空间。外壳体的下方设置至少一气体输入端及至少一液体输出端,而外壳体的上方则设置至少一气体输出端。由气体输入端进入的低浓度氨气会经由流动空间输送至气体输出端,并透过冷却单元、板槽及/或容置槽内的水溶液逐渐冷却低浓度氨气,使得低浓度氨气内的水气凝结成水溶液,借此以去除低浓度氨气内的水气,并于气体输出端输出一高浓度氨气。此外凝结的水溶液中的氨含量很低,符合环保法规的排放标准,并可由液体输出端排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氨气浓度提升装置,包括:复数个板槽,以层叠的方式设置,板槽包括一板体及至少一侧板,其中板体包括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而侧板设置于板体的上表面,使得侧板与板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至少一容置槽;一外壳体,包括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气体输入端、至少一气体输出端及至少一液体输出端,层叠设置的板槽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将容置空间区隔成为一流动空间,其中气体输入端、气体输出端及液体输出端流体连通流动空间;及一冷却单元,位于层叠设置的复数个板槽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氨气浓度提升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相邻的板槽之间存在一间隔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氨气浓度提升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外壳体包括复数个壳板,而容置空间则位于复数个壳板内,相邻的板槽分别连接外壳体的相面对的两个壳板上,并于板槽与壳板之间形成一连通道,且间隔空间及连通道构成流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氨气浓度提升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侧板、板体的上表面及外壳体形成容置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容婵,未经苏容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731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