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浸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26859.1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3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周波;张雪梅;陈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08 | 分类号: | B23K3/08;G01D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梁 驱动器 活动连接 夹持组件 夹持杆 待测样品 夹持机构 浸锡机构 浸锡装置 驱动机构 移动机构 支撑柱 测试 锡炉 本实用新型 标准统一 操作流程 测试效率 位置调整 夹持 浸锡 移动 预设 自动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浸锡装置,包括支撑柱;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支撑柱活动连接,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活动连接;浸锡机构,浸锡机构包括锡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杆和夹持组件,夹持杆与第二横梁活动连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测试时,夹持组件夹持待测样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夹持杆的移动分别实现夹持组件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位置调整,从而使待测样品移动至预设的位置、并进入锡炉进行测试,实现自动化浸锡操作的目的,相比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不仅便于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统一化,还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生产中的浸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浸锡装置。
背景技术
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板)的表面焊盘可焊性试验指基于润湿平衡法(Wetting Balance)原理对元器件、PCB板、焊料或助焊剂等的可焊接性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也是浸锡焊锡的过程。
然而,大部分实验室在做边缘浸锡实验和浮焊测试实验的时候,采用人工手动控制的方式操作待测样品的浸入深度、进出速度、浸锡时间、压入锡料中的厚度、样品的进出角度及冷却凝固的过程,操作过程需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及熟练程度,也受到操作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无法保证测试的标准统一化,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浸锡装置。该浸锡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浸锡操作,且操作流程标准统一,测试精度及测试效率更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浸锡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柱;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呈夹角设置,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支撑柱活动连接,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活动连接;浸锡机构,浸锡机构包括用于浸锡的锡炉;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杆和设于夹持杆一端的夹持组件,夹持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梁活动连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横梁沿支撑柱在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二横梁沿第一横梁在第二方向移动,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夹持杆沿第二横梁在第三方向移动,第四驱动器用于驱动夹持组件进行夹持或松开操作。
上述浸锡装置,测试时,夹持组件夹持待测样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夹持杆的移动分别实现夹持组件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的位置调整,从而使待测样品移动至预设的位置、并进入锡炉进行测试,实现自动化浸锡操作的目的,相比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不仅便于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统一化,还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夹持杆的一端还设有可转动的夹持转轴,夹持组件固设于夹持转轴,夹持转轴转动、并带动夹持组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均与控制板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传感机构,传感机构包括传感组件,传感组件与控制板电性连接,传感组件用于检测夹持杆的移动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感机构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横梁的移动位置,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横梁的移动位置,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夹持杆的移动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柱呈间距设有两个,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柱活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柱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一横梁的两端设有用于与第一滑槽配合滑移的第一滑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柱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横梁移动距离的限位器,支撑柱还设有刻度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268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