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53117.3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589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迅华越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34 | 分类号: | B60H1/34 |
代理公司: | 重庆萃智邦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1 | 代理人: | 黎志红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拨轮 风口 出风装置 风口本体 风门 横臂 本实用新型 开关结构 摆动 长臂 铰接 质量控制点 活动连接 用户体验 单连杆 导向槽 力传递 双连杆 拨杆 转轴 转动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包括双风口本体和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包括拨轮、T型连杆和分别铰接在双风口本体的双风口处的两个风门;所述T型连杆包括横臂和固定连接在横臂中部的长臂;所述拨轮和T型连杆设置在双风口本体外;所述拨轮和T型连杆的长臂活动连接从而带动T型连杆摆动,所述T型连杆横臂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风门的转轴相铰接,通过T型连杆的摆动以同时带动两个风门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通过设置带有导向槽和T型连杆和拨杆相配合,改变现有技术当中的双连杆方式为单连杆方式连接,减少了力传递的损失,结构简单,便于使用,成本更低,质量控制点少,用户体验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双风门出风口结构包括外壳、拨钮、叶片结构、双风门及风门驱动机构,风门驱动机构包括拨轮、连杆、风门摇杆等。双风门的出风口的形状一般为近方形,对于横向长形的出风口,双风门的驱动拨轮位于双风门的正中间的叶片结构之间,从而驱动拨轮的设置对从风门出风口吹出的风具有一定的阻挡,同时通过驱动拨轮的设置将导风的叶片结构分隔开来,从而使整个结构较为复杂,导风效果较差、加工工艺较为繁琐,价格也较高。
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605424U,公开了一种双风门结构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开口处的叶片组和叶片联动杆、设置在壳体内的风门、设置在壳体外的拨轮和设置在风门与拨轮之间的联动机构,所述风门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拨轮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摇杆铰接,所述第一摇杆通过摇杆联动杆与第二摇杆铰接;所述第一摇杆穿过壳体与第一风门中心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摇杆穿过壳体与第二风门中心转轴固定连接。该技术方案虽然将拨轮设置在壳体外,但其通过双连杆的方式,最终才带动第二风门转动,一般情况下,通过连杆驱动时,连杆数量越多,力传递的损失也就越大,故该方案中,通过力两次传到后,虽然同时能够将双风门开关,但较为费力,且设计结构复杂,安装也不方便,价格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的双风门出风口结构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导风效果差、价格较高、开关费力以及安装复杂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单拨轮双风口出风装置,包括双风口本体和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包括拨轮、T型连杆和分别铰接在双风口本体的风口处的两个风门;所述T型连杆包括横臂和固定连接在横臂中部的长臂;所述拨轮和T型连杆设置在双风口本体外;所述拨轮和T型连杆的长臂活动连接从而带动T型连杆摆动,所述T型连杆横臂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风门的转轴相铰接,通过T型连杆的摆动以同时带动两个风门转动。通过将拨轮和T型连杆设置在双风口本体外,可防止拨轮对气流的阻挡,且风口上的叶片结构可整体设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通过T型连杆的设置,可将给拨轮的力通过一级连杆直接传导给风门,将风门进行开关,较之传统的二级连杆传导,减少了力传递的损失,且结构上更加简单,降低了成本,质量控制点低,安装方便,用户体验也更好。
所述双风口本体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后部相邻的两个风口、设置在外壳内前部的叶片结构以及调整叶片导风方向的拨扭。
所述T型连杆的长臂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连杆导向槽,所述拨轮上设置有穿过导向槽的拨杆;所述拨轮通过拨杆在导向槽内拨动T型连杆摆动。通过导向槽和拨杆的设置,安装方便,放弃了传统的铰接方式以减少了力传导的损失,结构简单易控。
更进一步,所述拨轮包括呈圆环形的拨轮本体和设置在拨轮本体外侧面上的拨轮软胶,所述拨杆设置在拨轮本体圆环环面的外边缘处。通过在拨轮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拨轮软胶,在使用时更加舒适。将拨杆设置在拨轮本体圆环环面的外边缘处,可减小拨轮转动行程,实现风门开关,简单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迅华越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迅华越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531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