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49020.5 | 申请日: | 2018-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18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黄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福州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E04F17/02 | 分类号: | E04F17/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孔 排烟气道 中间隔断 漩涡 增流 本实用新型 拐角部位 截面变化 流量作用 主体内部 漩涡效应 分隔 两段 下端 贯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包括截面呈方形的排烟气道主体,排烟气道主体内部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方形主烟孔,排烟气道主体内设置有位于方形主烟孔中部并将方形主烟孔分隔成上、下两段的中间隔断部,中间隔断部中部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圆形主烟孔,中间隔断部的四个拐角部位开设有贯通中间隔断部上、下端面的副烟孔。本实用新型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通过主烟孔的截面变化,结合副烟孔,能够产生漩涡效应,起到增加流量作用,并能够有效减轻整体重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
背景技术
目前排烟气道行业发展仍呈无序状态,行业发展不均衡,企业上规模的很少,大部分均为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式企业,多数企业存在质量意识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检测水平滞后、研发能力低下等问题。
市场上现有的排烟气道制品耐火性能差,常用的排烟气道多为方形或矩形,根据空气流通学原理,圆弧形的内壁更有利于空气流通,圆弧形内壁气流阻力小,但横截面积也小,流量小,重量也很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重量轻,流量大的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包括截面呈方形的排烟气道主体,排烟气道主体内部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方形主烟孔,排烟气道主体内设置有位于方形主烟孔中部并将方形主烟孔分隔成上、下两段的中间隔断部,中间隔断部中部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圆形主烟孔,中间隔断部的四个拐角部位开设有贯通中间隔断部上、下端面的副烟孔。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隔断部的高度为500mm,所述圆形主烟孔的直径比方形主烟孔的宽度小10~20mm,所述排烟气道主体的壁厚为15mm。
进一步的,排烟气道主体侧壁内埋设有耐碱网格布,所述排烟气道主体上端部一侧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处设置有防火止回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通过主烟孔的截面变化,结合副烟孔,能够产生漩涡效应,起到增加流量作用,并能够有效减轻整体重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间隔断部所在位置断面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图;
图4是图2中B-B剖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100-排烟气道主体、110-方形主烟孔、120-中间隔断部、130-圆形主烟孔、140-副烟孔、150-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漩涡增流式排烟气道,包括截面呈方形的排烟气道主体100,排烟气道主体采用一次成型,排烟气道主体100内部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方形主烟孔110,排烟气道主体100内设置有位于方形主烟孔中部并将方形主烟孔分隔成上、下两段的中间隔断部120,中间隔断部120中部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圆形主烟孔130,中间隔断部120的四个拐角部位开设有贯通中间隔断部上、下端面的副烟孔140,通过主烟孔的截面变化,结合副烟孔,能够产生漩涡效应,起到增加流量作用,而且只有中间段为圆形,能够减轻整体重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隔断部的高度为500mm,所述圆形主烟孔的直径比方形主烟孔的宽度小10~20mm,所述排烟气道主体的壁厚为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福州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站),未经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福州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490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隔音性降噪功能的室内地面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抗风压拔气风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