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轴驱控一体控制系统及应用该控制系统的侧孔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096149.4 | 申请日: | 2018-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73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陈其斌;陈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洛伦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B27C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驱动器 运动控制器 一体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 控制系统 侧孔 两轴 内嵌 新型控制系统 电源驱动板 抗干扰能力 驱动电源板 安装空间 接线效率 结构连接 企业生产 提升控制 外部干扰 外部线缆 系统整体 控制器 双排针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轴驱控一体控制系统及应用该控制系统的侧孔机,包括相互连接的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及电源驱动板,所述运动控制器内嵌于所述伺服驱动器内部,所述伺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驱动电源板上,所述运动控制器与所述伺服驱动器之间通过双排针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运动控制器内嵌于伺服驱动器内,得到线路驱控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不仅简化安装接线效率,减少安装空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避免了控制器之间通过外部线缆连接,减少了外部干扰,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进而提升控制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两轴驱控一体控制系统及应用该控制系统的侧孔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侧孔机控制系统的运动控制器通过外部的控制线缆与伺服驱动器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通过脉冲+方向机制控制两轴伺服电机,实现家具板的正面孔位扫描。在扫描孔位的过程中,通过伺服驱动器输出的编码器的位置信号,记录每个孔位的定位信息,扫描完成后,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反向运动,并在已记录的每个孔的中心位置进行打孔。
上述的侧孔机的控制系统一般为分离式安装,脉冲+方向等控制信号通过外部控制线缆进行连接,在侧孔机高速运行时,控制线缆容易受到外部信号干扰导致脉冲信号丢失,进而导致定位不准确;同时,在侧孔机扫描孔位时,控制系统通过外部控制线缆获取伺服编码器的编码值,由于外部线缆易受到外部其他信号的干扰,容易导致孔位位置偏差;此外,由于PLC 或者运动控制器的伺服编码器的脉冲输入口采用低速光耦,无法捕获高频脉冲信息,使得侧孔机对打孔位置的定位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轴驱控一体控制系统及应用该控制系统的侧孔机,通过将运动控制器内嵌于两轴伺服驱动器内,得到线路驱控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不仅简化安装接线效率,减少安装空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运动控制器通过总线控制方式分别控制两轴驱动器中的A轴和B轴,由于避免了控制器之间通过外部线缆连接,减少了外部干扰,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进而提升控制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两轴驱控一体控制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及电源驱动板,所述运动控制器内嵌于所述伺服驱动器内部,所述伺服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电源驱动板上,所述运动控制器与所述伺服驱动器之间通过排针连接,其中,所述排针优选双排针结构,采用双排针结构连接运动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使得运动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之间信号传输速度提升,无需对运动控制器中伺服编码器的输出频率进行降频处理,既可以保证侧孔机对打孔位置的定位精度,同时也简化了电路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伺服驱动器与所述运动控制器之间还通过铜柱紧固。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铜柱为多个,多个所述铜柱分散的固定于所述运动控制器周围。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运动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分别通过总线接口与所述排针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运动控制器的总线接口与运动控制器内的总线芯片连接,所述伺服驱动器的总线接口与所述伺服驱动器内的总线芯片连接。
一种侧孔机,包括侧孔机本体,所述侧孔机本体内设有如前所述的两轴驱动一体控制系统,并应用所述驱控一体控制系统来控制所述侧孔机本体进行打孔动作控制。两轴驱动一体控制系统的A轴控制侧孔机的机头对桌子台面上的代加工的板材进行快速扫描,记录板材上面各个孔位的中心位置,并在快速回转时逐一快速定位至相应代加工孔的位置;同时,上述控制系统控制B轴带动高速打孔机构进行打孔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洛伦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洛伦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61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