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催化氧化处理VOCs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2743.6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1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管志云;刘玉坤;景学森;李才;夏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7 | 分类号: | F23G7/07;F25B30/04;F25B30/06;F23L15/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权航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80 | 代理人: | 张佳文 |
地址: | 上海市静安区江场路1228弄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式热泵 内固定 废气 排出管路 传热管 发生腔 蒸发腔 催化氧化处理 余热回收系统 催化氧化器 废气管道 发生器 蒸发器 壳体 连通 本实用新型 废气余热 高温废气 回收烟气 深度回收 换热器 冷凝器 冷凝腔 吸收器 吸收腔 出管 热管 余热 进口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催化氧化处理VOCs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催化氧化器和吸收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以及换热器;发生腔内固定设置有第一传热管;冷凝腔内固定设置有第二传热管;蒸发腔内固定设置第三传热管;吸收腔内固定设置有第四传热管;发生腔和蒸发腔之间经废气管道连通,发生腔、废气管道以及蒸发腔之间形成废气排出管路;废气排出管路的进口开设在发生器的壳体上、并与催化氧化器的高温废气出管连通;废气排出管路的出口开设在蒸发器的壳体上。可以深度回收废气余热,使废气降低到更低的温度,充分回收烟气中的余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催化氧化处理VOCs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末端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冷凝法、吸收法、膜分离法、吸附法、热氧化法与生物降解法。
热氧化法依靠的催化燃烧技术中,通过催化氧化器直接燃烧法操作温度高达800℃,且设备成本高,特别在有机物(VOCs)废气在大气量、低浓度的情况下能耗特别高,导致很多设备在建成的情况下,因为运行成本过高而无法有效运行。
对于高浓度的有机物(VOCs)废气处理,采用催化氧化器直接处理,存在爆炸的风险。
综上所述,以往采用催化氧化器来处理有机物(VOCs)废气,不能实现深度回收处理,能耗高,热能损耗严重以及安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催化氧化处理VOCs余热回收系统,解决以往通过催化氧化器在处理有机废气过程中,针对低浓度有机废气能耗高、烟气热能利用率低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催化氧化处理VOCs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催化氧化器和吸收式热泵;
所述催化氧化器包括有机物废气进管和高温废气出管;所述有机物废气进管连接空气稀释管;
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以及换热器;
所述发生器内形成发生腔,所述发生腔内固定设置有第一传热管;
所述冷凝器内形成冷凝腔,所述冷凝腔内固定设置有第二传热管;
所述蒸发器内形成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内固定设置第三传热管;
所述吸收器内形成吸收腔,所述吸收腔内固定设置有第四传热管;
所述第一传热管内腔、冷凝腔、第三传热管内腔以及吸收腔之间连通形成冷剂液循环管路;
所述发生腔和蒸发腔之间经废气管道连通,所述发生腔、废气管道以及蒸发腔之间形成废气排出管路;所述废气排出管路的进口开设在发生器的壳体上、并与催化氧化器的高温废气出管连通;所述废气排出管路的出口开设在蒸发器的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传热管内腔与第二传热管内腔经预热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四传热管内腔、第二传热管内腔以及预热连接管之间形成预热空气管路;所述第四传热管的进气口形成预热空气管路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接空气进管,所述空气进管上设置有气体控制阀和引风机;
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出气口形成预热空气管路的出气口,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出气口与空气稀释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废气排出管路的出口连接放空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热管和第三传热管外设置有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催化氧化器中催化氧化床层采用二层结构,分别是低温催化氧化床层和高温催化氧化床层;所述低温催化氧化床层和高温催化氧化床层均是蜂巢陶瓷状触媒,且高温催化氧化床层表面负载贵金属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2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间歇式反应釜的有机废气焚烧系统
- 下一篇:低浓度瓦斯直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