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86117.6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87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魏广川;王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胡影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第二连接件 第一连接件 连接组件 下端 控制臂 本实用新型 减振器衬套 安装孔 储油筒 定位孔 定位口 定位连接 紧固件 下端部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控制臂相连,减振器衬套设在控制臂上,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定位孔和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与紧固件配合以将控制臂固定在减振器下端部;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设有与定位孔相对应的定位口,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通过定位口与第一连接件定位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减振器外储油筒相连,第二连接件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减振器外储油筒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耐久性好,同时,在减振器失效时,能够不用更换减振器衬套,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和具有该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减振器下端连接结构,用于实现减振器下端部的固定。传统汽车减振器下端连接结构一般在减振器外储油筒的下端部直接焊接减振器连接吊环,组成减振器本体,然后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压装减振器衬套,再通过紧固件连接到减振器下端安装支架上,实现减振器下端的固定。该结构的减振器下端连接结构通常强度较差,耐久性不好,在承受过大的径向和/或侧向载荷时,容易产生减振器下端连接结构的变形或断裂,造成减振器下端连接失效。同时,减振器本体寿命一般低于减振器下端衬套的寿命,因此在减振器下端连接失效后,需要将减振器本体和减振器衬套一起更换,浪费了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减振器下端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控制臂相连,减振器衬套设在所述控制臂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定位孔和多个安装孔,多个所述安装孔与紧固件配合以将所述控制臂固定在减振器下端部;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所述定位孔相对应的定位口,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定位口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定位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减振器外储油筒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减振器外储油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形成为片状,所述定位孔设在所述连接部上;
两个支承臂,两个所述支承臂设在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且与所述连接部配合限定出凹形,多个所述安装孔分别设在两个支承臂上。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承臂分别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圆滑过渡。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承臂与所述连接部限定出的凹形开口的径向尺寸大于减振器衬套的轴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形,所述定位孔设在所述连接部的圆形上表面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截面形成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一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截面形成为圆形,所述定位口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上;
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本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相连且形成为沿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轴向延伸的环形,所述第二连接本体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径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圆形上表面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径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本体的外径尺寸与所述减振器外储油筒内径尺寸相对应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减振器外储油筒的过盈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外储油筒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之间焊接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86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