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面直接散水式的溢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44760.2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4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晏晏;李钟珮;包晨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溢流 标高 水池 本实用新型 溢流装置 溢流井 溢流水位 进水管 散水 服务 附属构筑物 进水口连接 保证服务 干净液体 水池外壁 噪音污染 喇叭口 溢流口 侧壁 废液 伸入 溢出 美观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面直接散水式的溢流装置,所述溢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服务水池一侧的溢流井,服务水池和溢流井之间通过溢流进水管连接,溢流进水管的一端伸入服务水池内,且与敷设在服务水池内的溢流喇叭口相连,另一端与溢流井侧壁的溢流进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合理的安装标高和溢流口标高,实现当溢流水位高于地面标高且差距较大时,溢流废液仍能在地面上标高较低的溢流口中溢出,保证服务水池外壁的长久美观,减少噪音污染。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作为服务水池中干净液体溢流水位高于地面标高较多的溢流附属构筑物。
技术领域
本装置涉及给排水附属构筑物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市政及工业水处理中水处理构筑物池将溢流后液体直接排放至地面的附属构筑物井,尤其适合作为水处理构筑物池溢流水位高于地面,且标高差距较大时,水处理构筑物池的溢流附属构筑物(下称溢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处理技术领域中,处理构筑物池体的附属构筑物井种类繁多。当处理构筑物池体溢流水位高于地面标高,且差距较大时,采用直接在处理构筑物池体(下称服务水池)上开溢流口使溢流废液散水至地面的方式,会导致溢流口下方外壁受水侵蚀面积较大,积年累月影响池壁外立面美观。而设置过分高于地面的溢流口,清水池溢流时水声也较大,不利于噪音污染控制。因此,需要一种附属构筑物井,在保证服务水池溢流过程顺畅的同时,也能解决上述情况下的外立面美观及噪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直接散水式的溢流装置,服务水池需溢流的液体直接通过溢流装置散至地面,在保证服务水池溢流过程顺畅的同时,不影响池壁外立面,同时解决溢流液体流出时的噪音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面直接散水式的溢流装置,所述溢流装置包括敷设在服务水池内的溢流喇叭口,溢流喇叭口最高处安装标高为服务水池的溢流标高,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服务水池一侧的溢流井,溢流井侧壁设有溢流进水口和溢流口,溢流进水口位于溢流井低于地面的侧壁上,溢流口位于溢流井高于地面的侧壁上,服务水池和溢流井之间通过溢流进水管连接,溢流进水管的一端伸入服务水池内,且与敷设在服务水池内的溢流喇叭口相连,另一端与溢流井侧壁的溢流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溢流进水管伸入服务水池的一端设有溢流喇叭口,所述溢流喇叭口开口向上,溢流喇叭口最高处安装标高为服务水池的溢流标高。
进一步地,溢流口设置在高于地面雨水积水水位标高处,直接与大气相通。
进一步地,溢流井为砖砌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溢流井顶板设置人孔,底板设置集水坑。
进一步地,人孔和集水坑形状为方形或者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外侧设置防虫网。
本装置通过溢流进水管(包括溢流喇叭口)连接服务水池与溢流装置。采用合理的安装标高和溢流口标高,实现当溢流水位高于地面标高,且差距较大时,溢流废液仍能在地面上标高较低的孔口中溢出,保证服务水池外壁的长久美观,减少溢流时的噪音污染。此外,该装置还可通过溢流装置附近地面积水情况判断服务水池的水位状况,从而调整服务水池的运行水位工况。地面直接散水式的溢流装置尤其适合作为服务水池中干净液体溢流水位高于地面标高较多的溢流附属构筑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附件防虫网详图。
图4为沿图3中的B-B线的剖面图。
图中包括:服务水池1、溢流喇叭口2、溢流进水管3、溢流井4、侧壁5、高出地面的部分6、溢流口7、顶板8、人孔9、底板10、集水坑11、防虫网1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447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