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侧滑门下缓冲限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0911.2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86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董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5/06 | 分类号: | E05F5/06;E05C17/6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333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本体 本实用新型 缓冲限位 安装点 缓冲块 限位板 侧滑 中底板总成 安装方式 分散应力 缓冲结构 连接限位 螺栓结构 铆钉铆接 凸焊螺柱 限位结构 应力集中 支架固定 侧滑门 卡接孔 导轨 滑门 缓冲 卡接 受力 支架 拆卸 车门 变形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滑门下缓冲限位结构,包括支架本体、缓冲块及限位板簧,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个面通过两个凸焊螺柱固定安装于中底板总成上,另一个面通过两个螺栓结构固定安装于侧滑门导轨上;所述限位板簧通过两个铆钉铆接与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缓冲块通过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的一个卡接孔卡接于支架本体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支架固定连接限位及缓冲结构,容易保证缓冲及限位结构的相对位置,确保滑门开启时的稳定性,同时又可减少零件数量,提高安装及拆卸效率;支架本体采用两个方向四个安装点的安装方式,有利于受力时分散应力,避免安装点在打开车门时由于应力集中导致支架变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开闭件缓冲限位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侧滑门下缓冲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侧滑门车型通常需要在下导轨后端设计缓冲结构和限位结构,以保证在侧滑门开启到最大位置时,缓冲吸收侧滑门开启时的动量防止对导轨和车身造成损坏,并使车门稳定在开启位置不发生自动关闭,避免影响乘员上下车。
目前,现有车型的侧滑门下缓冲结构和下限位结构为单独安装的。一方面两个零件间没有相对定位,容易发生限位位置和缓冲位置匹配不合理,导致侧滑门在开启过程中缓冲效果不良及无法限位问题;另一方面,安装时需要将侧滑门下铰链安装到下导轨以后才可依次安装缓冲结构和限位结构,否则下铰链无法安装,然而在车辆装调阶段或者售后维修时,需要频繁拆换下铰链,因此每次都需要先拆下限位结构和缓冲结构,再拆下铰链,拆装过程繁琐操作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滑门下缓冲限位结构,包括支架本体、缓冲块及限位板簧,所述支架本体的一个面通过两个凸焊螺柱固定安装于中地板总成上,另一个面通过两个螺栓结构固定安装于侧滑门导轨上;所述限位板簧通过两个铆钉铆接与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缓冲块通过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的一个卡接孔卡接于支架本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拆卸方便,能保证缓冲及限位结构的相对精度,从而保证侧滑门在开启时的稳定性;同时还能避免侧滑门在开启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零件受开门的冲量过大导致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限位结构及缓冲结构在支架本体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限位结构及缓冲结构在支架本体上的安装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本体,2、中地板总成,3、侧滑门导轨,4、缓冲块,5、限位板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的一种侧滑门下缓冲限位结构,包括支架本体1、中地板总成2、侧滑门导轨3、缓冲块4及限位板簧5,先将所述缓冲块4通过支架本体1上开设的卡接孔将缓冲块4卡接于支架本体1上,再将所述限位板簧5通过两个铆钉铆接于支架本体1上,最后将安装有限位板簧5及缓冲块4的支架本体1的一面通过两个焊接螺柱固定安装于所述中地板总成2上,另一面通过两个螺栓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侧滑门导轨3上。在车辆装调阶段或者售后维修时,只需将支架本体1在中地板总成2及侧滑门导轨3上拆装即可,无需对缓冲结构及限位结构单独拆装。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支架本体1固定连接缓冲块4及限位板簧,容易保证缓冲块4及限位板簧5的相对位置,确保滑门开启时的稳定性,支架本体1采用两个方向四个安装点的安装方式,有利于受力时分散应力,避免安装点在打开车门时由于应力集中导致支架本体1的变形。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0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