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自冲铆接平板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35092.6 | 申请日: | 201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48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程志毅;崔俊佳;蒋大胜;张旭;朱晓辉;蒋浩;刘军;韩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博士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5/02 | 分类号: | H01F5/02;H01F5/04;H01F5/06 |
代理公司: | 荆门市首创专利事务所 42107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4319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柱 通孔 平板线圈 连接板 上卡槽 本实用新型 自冲铆接 抗冲击能力 玻璃丝带 接线柱孔 绝缘效果 铆钉固定 线圈固定 线圈绕柱 两端部 上端部 下端部 下卡槽 插置 穿置 胶环 卡置 铆接 绕置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自冲铆接平板线圈,所述接线柱的下端部开设有下卡槽,在接线柱的上端部开设有上卡槽,在接线柱的上卡槽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接线柱分为内侧接线柱和外侧接线柱,所述线圈的两端部分别设置呈连接板,该连接板分别卡置在内侧接线柱和外侧接线柱的上卡槽内,在连接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铆钉固定穿置铆接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所述内侧接线柱固定插置在内接线柱孔内,所述线圈固定绕置在线圈绕柱上,所述胶环由玻璃丝带构成,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提高了线圈的绝缘效果,又可保证较高的机械强度,保证了本平板线圈工作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抗冲击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铆接平板螺旋线圈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装配制造领域对工件的装配精度、效率、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磁铆接技术凭借强大的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航空航天大尺寸薄壁工件的连接方面。电磁铆接时冲击距离几乎为零,铆钉可短时间完成塑性变形;钉杆膨胀和墩头成形几乎是同步进行,干涉量和配合间隙相对均匀;夹层厚度结构亦可保证较好的铆接质量,接头疲劳寿命远高于普通铆接接头。电磁铆接多为一次成形,相对锤铆噪音污染低,同时也避免了多次铆接时材料的冷作硬化现象。可用于难成形材料铆钉的成形,避免锤铆时墩头处出现剪切破坏的现象。
电磁自冲铆接结合了电磁铆接以及传统自冲铆接的优点,与电磁铆接相比它无需预先打孔,在保证接头具有一定的可靠强度之外大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与传统自冲铆接相比它采用电磁力加载,在易于控制实现自动化的同时还能提供高载荷高速率的铆接力,研究表明其与传统自冲铆接相比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电磁自冲铆接放电线圈(即平板线圈)是为冲头提供动力的主要部件,因此,放电线圈的结构直接关乎到电磁铆接设备能量利用率,及自身的使用寿命。目前常见的放电线圈是通过螺栓固定绕制好的线圈与线圈骨架。由于铆接时线圈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力,容易松动损坏。此外,线圈引线常常采用弯折扁铜线方式,或采用螺栓压紧接头方式引出,铜线弯折绝缘易损伤,其经常发生折断或螺栓松动的现象,从而导致接头“打火”烧毁铜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降低制造成本,并可提高线圈的机械强度、绝缘性能和引线接头可靠性的电磁自冲铆接平板线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自冲铆接平板线圈,它包括有线圈骨架、线圈、接线柱、胶环和铆钉,在所述线圈骨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线圈绕柱和线圈定位柱,在线圈骨架上分别开设有中心定位孔和内接线柱孔,在线圈骨架的外周部开设有环槽,在所述接线柱的下端部开设有下卡槽,在接线柱的上端部开设有上卡槽,在接线柱的上卡槽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接线柱分为内侧接线柱和外侧接线柱,所述线圈的两端部分别设置呈连接板,该连接板分别卡置在内侧接线柱和外侧接线柱的上卡槽内,在连接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铆钉固定穿置铆接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所述内侧接线柱固定插置在内接线柱孔内,所述线圈固定绕置在线圈绕柱上,所述胶环由玻璃丝带构成,所述玻璃丝带固定绕置在线圈骨架的外周壁和线圈的外边缘处,并将外侧接线柱固定包置在线圈骨架的外周壁处,在所述环槽内填充有绝缘胶水,在玻璃丝带与线圈骨架的外周壁之间涂覆有绝缘胶水,在相邻的玻璃丝带之间涂覆有绝缘胶水,在线圈的上表面以及线圈相邻圈的空隙内分别覆盖填充有绝缘胶水。
在所述线圈绕柱上开设有与内接线柱孔相对应的避让槽。
所述线圈骨架采用酚醛树脂材料,接线柱采用铜材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平板线圈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大大减化装配制造步骤,并且十分便于装配生产,可大大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博士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博士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35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