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98919.0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67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淳;王翔;陈文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瑞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杨觅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烯烃微孔膜 耐热涂层 本实用新型 氮化铝涂层 锂电池隔膜 导热性 多层复合结构 氮化铝颗粒 热膨胀系数 收缩性能 微孔隔膜 穿刺 受热 氮化铝 聚烯烃 上端面 下端面 单层 粒径 涂覆 隔膜 优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包括:聚烯烃微孔膜、耐热涂层,所述的聚烯烃微孔膜两侧涂有耐热涂层,其中位于下端面为第一涂层,位于上端面为第二涂层,所述的耐热涂层为氮化铝涂层,所述的第一涂层、第二涂层的厚度为0.5‑4.5μm,所述的耐热涂层的氮化铝颗粒粒径D50为1.0‑2.0μm,BET为3.5‑5.0m 2/g,所述聚烯烃微孔膜为单层或多层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聚烯烃微孔膜的前后两侧涂覆氮化铝涂层,当隔膜受热时,氮化铝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机械强度高,比单纯的聚烯烃微孔隔膜有更好的耐收缩性能和穿刺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隔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容量、比能量高,无污染,无记忆效应,寿命长,自放电小,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和可快速充放电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数码电子、电器及电动汽车等产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及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隔膜大多数都是采用聚乙烯、聚丙烯及聚乙烯和聚丙烯结合的单层或多层的聚烯烃类隔膜。虽然聚烯烃隔膜在常温下可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但在高温条件下则表现出较大的热收缩,从而导致正负极接触并迅速积聚大量热。如PE隔膜,PE在120℃发生熔化阻塞聚合物中的微孔,当温度迅速上升,超过PP的熔融温度,隔膜熔融会造成大面积短路并引发急剧发热,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PP也仅仅在165℃发生熔化阻塞聚合物中的微孔,同样引发安全隐患。另外市场上大多数采用氧化铝陶瓷涂覆隔膜,氧化铝涂覆隔膜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和高穿刺强度。但氧化铝型陶瓷隔膜具有硬度高易磨损生产设备、纯度低易造成锂电池电性能欠佳等缺点,不利于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其可以降低锂电池的生产成本,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包括:聚烯烃微孔膜、耐热涂层,所述的聚烯烃微孔膜两侧涂有耐热涂层,其中位于下端面为第一涂层,位于上端面为第二涂层,所述的耐热涂层为氮化铝涂层,所述的第一涂层、第二涂层的厚度为0.5-4.5μm。
进一步的,所述的耐热涂层的氮化铝颗粒粒径D50为1.0-2.0μm,BET为3.5-5.0m2/g。
进一步的,所述聚烯烃微孔膜为单层或多层复合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聚烯烃微孔膜的前后两侧涂覆氮化铝涂层,当隔膜受热时,氮化铝远比氧化铝耐热,热膨胀系数也极小,从而抑制聚烯烃微孔膜的受热熔解以及减小隔膜的热收缩,避免造成正负极片接触导致的电芯大面积短路,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通过采用氮化铝涂层代替传统的氧化铝陶瓷涂层,其纯度比氧化铝更高,延长了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提升了锂电池的其它电性能;而且,氮化铝机械性能好,抗折强度也高于氧化铝,使隔膜具备较高的穿刺强度,进而使得隔膜不易被正负极片刺穿,减小了锂电池的内部短路发生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聚烯烃微孔膜;2-第一涂层;3-第二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化的锂电池隔膜,包括:聚烯烃微孔膜1、耐热涂层,所述的聚烯烃微孔膜1两侧涂有耐热涂层,其中位于下端面为第一涂层2,位于上端面为第二涂层3,所述的耐热涂层为氮化铝涂层,所述的第一涂层2、第二涂层3的厚度为0.5-4.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瑞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瑞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989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护结构及电池模组
- 下一篇:电池模组连接装置及车辆动力电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