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叉形零件加工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95955.1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1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国维龙;陈岫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东友航空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21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顶螺栓 本实用新型 叉形零件 加工工装 螺栓 螺栓连接 滑动杆 开口处 底面 影响零件 滑动 共振 钢性 加工 变形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工装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叉形零件加工工装。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U型夹、第二U型夹、中间滑动杆、第一上顶螺栓、第二上顶螺栓、第一侧顶螺栓和第二侧顶螺栓,所述中间滑动杆滑动贯穿所述第一U型夹的底和所述第二U型夹的底,所述第一上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夹的底面,所述第二上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夹的底面,所述第一侧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夹的开口处,所述和第二侧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夹的开口处。本实用新型对待加工叉形零件的内外变形几乎没有影响,既解决零共振、钢性问题,又不影响零件几何尺寸,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工装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叉形零件加工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叉型零件的内孔加工过程中,加工难度在于零件本身钢性差,加工时总会出现共振、颤刀等情况,影响加工表面质量和精度。
现有的加工方法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如图1所示),采用内侧支撑的方法,支撑零件两个叉形位置来抵消共振,但是这种方法缺点是顶紧力很难控制,顶紧力大了零件会向外侧有变形,加工后拆卸工装零件尺寸向内收缩。顶紧力小了支撑杆会自动脱落,很难控制。第二种方案(如图2所示),采用的是外部受力,向内侧拉紧来抵消共振和增强结构钢性。第二种方案相对第一种方案的优势在于:拉紧装置相对来说不容易脱落,但是单方向受力还是存在应力问题,工装拆卸后零件变形量还是较大,很难控制零件的宽度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叉形零件加工工装。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叉形零件加工工装,包括第一U型夹、第二U型夹、中间滑动杆、第一上顶螺栓、第二上顶螺栓、第一侧顶螺栓和第二侧顶螺栓,所述中间滑动杆滑动贯穿所述第一U型夹的底和所述第二U型夹的底,所述第一上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夹的底面,所述第二上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夹的底面,所述第一侧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夹的开口处,所述和第二侧顶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夹的开口处。
所述第一上顶螺栓为两个。
所述第二上顶螺栓为两个。
所述第一侧顶螺栓为两个,相对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夹的开口处。
所述第二侧顶螺栓为两个,相对连接在所述第二U型夹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对待加工叉形零件的内外变形几乎没有影响,既解决零共振、钢性问题,又不影响零件几何尺寸,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2、本实用新型采用柔性控制,操作简单,对操作者要求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方案的使用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第二种方案的使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1待加工叉形零件,2内侧支撑杆,3外侧拉紧杆,4第一U型夹,5第二U型夹,6中间滑动杆,7第一上顶螺栓,8第二上顶螺栓,9第一侧顶螺栓,10第二侧顶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东友航空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东友航空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95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游艇联合子加工设备
- 下一篇:一种大型环形分瓣工件的销定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