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FG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88020.0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9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仁平;魏榕山;刘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19/20 | 分类号: | H03K19/2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本实用新型 可逆逻辑 输出端 输入端 传播延时 传输门 异或门 管子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FG门电路,所述FG门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输出端P、输出端Q,还包括传输门、异或门。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MOS数量少,面积小,在管子选相同尺寸时,传播延时少,性能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FG门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FG门电路。
背景技术
科学家Landauer提出:经典电路存在不可逆操作时,信息丢失将会导致能量损耗。科学家Bennett发现当计算过程采用可逆操作时,会存在不损耗能量。为避免经典电路不可逆性操作造成电路能耗损耗,很多学者开展将不可逆操作改成可逆操作研究。
可逆逻辑设计需遵守:(1)可逆逻辑电路输入端与输出端个数一致。(2)可逆逻辑电路输入与输出是一一映射关系。国外期刊已刊载了用二进制以及BCD冗余码表示的十进制加法器的可逆逻辑实现,在电路实现上,2002年VosAD和Desoete利用晶体管构造实现了可逆电路,首次将它们运用于工业实现;2014年K.Prudhvi Raj提出了数字电路晶体管级的实现,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FG门电路,FG门可用式(1)描述其功能。
F(P,Q)=(A,A⊕B) 式 (1)。
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FG门电路,存在使用MOS数量多,面积大,FG门电路的传播延时大,功耗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FG门电路,具有使用MOS数量少,面积小,在管子选相同尺寸时,传播延时少,性能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FG门电路,所述FG门包括输入端A、输入端B、输出端P、输出端Q,还包括传输门、异或门;所述异或门的输入端包括A端、B端,所述异或门的输出端为F端;
所述FG门的输入端A经所述传输门连接至所述FG门的输出端P;
所述异或门的A端连接至所述FG门的输入端A,所述异或门的B端连接至所述FG门的输入端B,所述异或门的F端连接至所述FG门的输出端Q。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门包括两个并联的晶体管。
较佳的, 在实现FG门可逆电路实现中,需要用到异或门电路,从减少面积、降低功耗和提高性能考虑,本实用新型电路实现异或门电路仅需4个管子,能够减少管子数目,降低电容和提高充放电速度。
由此,所述异或门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第四传输管;所述第一传输管、第三传输管、第四传输管依次串联,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经反相器连接至所述异或门的A端,所述第三传输管的控制端连接至异或门的A端,所述第四传输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异或门的B端,所述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经反相器分别连接至第一传输管的漏极以及所述异或门的B端,所述第二传输管的漏极连接至所述异或门的A端,所述第二传输管的源极与第一传输管的源极相连并连接至所述异或门的F端,所述第四传输管的源极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FG门电路相比,存在使用MOS数量少,面积小,在管子选相同尺寸时,传播延时少,性能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异或门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FG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880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R门电路
- 下一篇:一种高速低功耗四/五预分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