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9993.2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2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郴州国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7/12 | 分类号: | B32B7/12;B32B27/06;B32B27/36;B32B9/00;B32B9/04;B32B15/04;B32B33/00;B32B3/24;H04M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重;单香杰 |
地址: | 4242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膜 蓝光 本实用新型 手机屏幕 基层 石墨烯 下表面 听筒 护垫 手机 通孔 覆盖 静电吸附作用 连接部上表面 绝缘导热层 从上至下 散热作用 听筒位置 保护层 胶黏剂 听筒孔 网孔状 粘连 压敏 粘接 杀菌 匹配 屏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保护层、绝缘导热层、石墨烯涂层、防蓝光涂层和基层,所述各层通过压敏胶黏剂连接,所述基层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手机屏幕连接,所述基层上设有与手机的听筒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听筒通孔,覆盖所述听筒通孔且位于基层下表面设有护垫,护垫包括呈网孔状的覆盖部以及设置在覆盖部四个边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表面与基层粘连为一体,下表面与手机的正面屏幕粘接,所述手机膜一端还设有与手机屏幕相适应的听筒孔。本实用新型提供在手机膜中增加石墨烯涂层,不但有效改善其防蓝光效果,还具有杀菌和散热作用,功能丰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贴膜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超薄纳米材料,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力学和电子性质,在药物投递、肿瘤治疗等生物纳米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研究表明,石墨烯不但可以通过对细菌细胞膜进行切割,还能诱导细菌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脱离,从而实现石墨烯对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大规模直接抽取。这种切割和抽取的物理作用可导致细菌的细胞膜失去完整性而胞内物质外流,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效果。石墨烯还是目前发现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以及透光性好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导热系数高达5000W/m·K,可以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蓝光是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没有单独的白光,蓝光与绿光、黄光混合后呈现出白光。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荧屏发出的可见光中都有大量的不规则的短波蓝光,对眼睛伤害最大的就在360~500nm 之间的高能短波蓝光。它会直接穿透角膜直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接着让光敏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产生黄斑病变,挤压收缩晶状体,造成近视甚至导致黄斑区病变,尤其是450nm~460nm这一区间,伤害最大。
现有的防蓝光保护膜,功能比较单一,防蓝光效果不明显,同时对手机屏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手机膜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本实用新型提供在手机膜中增加石墨烯涂层,不但有效改善其防蓝光效果,还具有杀菌和散热作用,功能丰富。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防蓝光功能的手机膜,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保护层、绝缘导热层、石墨烯涂层、防蓝光涂层和基层,所述各层通过压敏胶黏剂连接,所述基层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手机屏幕连接,所述基层上设有与手机的听筒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听筒通孔,覆盖所述听筒通孔且位于基层下表面设有护垫,护垫包括呈网孔状的覆盖部以及设置在覆盖部四个边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表面与基层粘连为一体,下表面与手机的正面屏幕粘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石墨烯涂层与防蓝光层,利用石墨烯的透光率高和防辐射性能,在不影响透光率的基础上,有效屏蔽手机屏幕发出的电磁辐射,石墨烯涂层由多层的单层石墨烯叠层而成,相邻的石墨烯薄膜上的碳环孔交错分布,通过碳环孔分布的结构,大幅度的降低辐射泄漏,更加有效的屏蔽辐射,防蓝光涂层可以有效的屏蔽、吸收屏幕发出的蓝光并且防止眼睛受到伤害。石墨烯涂层还能使细菌失去活性,从根本上消灭细菌,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卫生。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涂层的厚度为20~30μm。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层由多层单层的石墨烯层叠加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防蓝光涂层的厚度为25~35μm。
进一步地,所述防蓝光层内部均匀分布有吸收蓝光的纳米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护垫为片状且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护垫的厚度为0.2~0.3 mm。
进一步地,所述覆盖部的网孔孔径为0.05-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郴州国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郴州国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99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再生涤纶环保纱仿真丝面料
- 下一篇:一种在线复合工艺系统及复合芯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