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离子检测的流动电解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75912.2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66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曦;赖智伟;王翊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8 | 分类号: | G01N27/28;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秦彦苏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样孔 电解池 进样孔 支撑板 参比电极槽 工作电极槽 工作电极 电解腔 对电极 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 流动电解池 参比电极 离子检测 垫片 连通 电流密度分布 工作电极表面 面积利用率 三电极电解 电解液 电位降 通孔 装接 离子 贯穿 检测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离子检测的流动电解池,电解池支撑板上设有参比电极槽、工作电极槽、出样孔和进样孔,出样孔与参比电极槽连通,进样孔贯穿电解池支撑板;垫片位于电解池支撑板和固定板之间;垫片上的通孔与电解池支撑板和固定板配合形成电解腔;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对应装接在工作电极槽和参比电极槽;对电极设在固定板并通过导线引出;工作电极槽、对电极、出样孔和进样孔均与电解腔连通,电解腔、出样孔和进样孔内充满电解液,形成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的三电极电解体系。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工作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工作电极的面积利用率高,欧姆电位降小,有利于对离子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动电解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离子检测的流动电解池。
背景技术
薄层电解池首先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得到利用,它将很小的溶液体积限制在电极表面的一个薄层内,通过减少测定液的体积来增大电极表面积与测定液的体积比,因此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将样品完全电解。早期报导的薄层池的薄层室中只有工作电极,而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放在薄层室外,这种设计的不利之处在于严重的不均匀电流分布引起的非线性电势。后来,研究者对薄层池的结构做了改进,将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放在薄层室内,而对电极放在薄层室外,可以消除前一种结构带来的非线性电势的不利影响。也有研究者将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均放在薄层室内,设计这种类型的薄层池时要注意在对电极与工作电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两个扩散层之间的干扰。
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相对位置与电流密度的分布以及工作电极的面积利用率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电极的位置布置上,大部分设计者选择的是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在流动电解池中错开分布,主要是为了避免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干扰,但这种结构的电解池在性能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1)工作电极表面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2)溶液欧姆电位降大;(3)工作电极的面积利用率低,因此影响电极的灵敏度和电解效率及浓度测定的线性范围。
此外,很多流动电解池所用的对电极都很小,而太小的对电极会导致工作电极表面的电场不均匀,边缘化比较严重,对检测离子的富集效率较低,也会影响检测的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离子检测的流动电解池,可以使得工作电极表面的电场分布均匀,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提高工作电极的面积利用率,减小欧姆电位降,提高检测离子的富集效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扩大检测范围,扩大流动电解池的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离子检测的流动电解池,包括:
电解池支撑板,其上设有水平布置的参比电极槽和工作电极槽,参比电极槽的轴线和工作电极槽的轴线相互平行,工作电极槽贯穿电解池支撑板;该电解池支撑板上还设有出样孔和水平布置的进样孔,出样孔与参比电极槽连通,进样孔平行于参比电极槽轴线方向布置且贯穿电解池支撑板;出样孔开口的位置高于进样孔开口的位置;
固定板,装接在电解池支撑板;
垫片,固接在电解池支撑板和固定板之间;垫片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垫片两侧的电解池支撑板和固定板相互配合形成密封的电解腔;
工作电极,装接在工作电极槽内;
参比电极,装接在参比电极槽内;
对电极,固设在固定板并通过导线引出;
所述工作电极槽、对电极、出样孔和进样孔的位置与垫片上的通孔的位置相对应且均与所述电解腔相连通,电解腔、出样孔和进样孔内充满电解液,形成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的三电极电解体系。
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样孔的一部分由参比电极槽底部沿垂直参比电极槽轴线的方向向上贯穿电解池支撑板,出样孔的另一部分由参比电极槽底部沿参比电极槽轴线的方向贯穿电解池支撑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759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