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就地热再生的薄层罩面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96744.8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2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李明亮;何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C7/35 | 分类号: | E01C7/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李涵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面层 薄层 罩面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 就地热再生 路面结构 可回收 热再生 再生沥青混合料 铺设 沥青混凝土层 沥青混合料 修复 充分混合 稀浆封层 由上向下 粘结性能 均匀性 微表处 下面层 均质 基层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就地热再生的薄层罩面路面结构,包括铺设在最上方的表面可回收层,所述表面可回收层由薄层罩面和上面层组成,其中所述薄层罩面为沥青混凝土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上面层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在所述上面层的下方沿由上向下方向还依次铺设有中下面层和基层。本实用新型的薄层罩面和上面层均可进行热再生,使得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原厚度修复或适当增加厚度的修复;其中所述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其热再生时能与新加入的沥青混合料充分混合,且粘结性能好,可促使再生沥青混合料形成“均质”料,有效提升了物料的均匀性。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使用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养护维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铺设薄层罩面的可就地热再生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路面因长期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受到气候的反复作用,且随着交通量和荷载量的日益增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表面破坏,如产生坑洞、裂缝、变形等。这些表面破坏现象会严重影响路面的功能,导致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可能会危害行车的安全。因此为了减缓路面的破坏,通常会采用各种措施对路面进行养护。
薄层罩面即是一种常用的预防性路面养护技术,薄层罩面用作沥青路面罩面时可以有效填补旧路面的缺陷,给旧路面提供一个新的表面,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旧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能、抗滑性能等,可有效对路面的功能进行改进。目前,薄层罩面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薄层罩面的厚度较薄,例如采用最大公称粒径为9.5mm的AC-10、SMA-10或ECA-10(其中AC代表沥青混凝土,SMA代表沥青玛蹄脂混合料,ECA代表易密实沥青混凝土)等矿料的薄层罩面,一般厚度仅为2.5cm甚至更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薄层罩面作为一种养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填补路面、恢复路面功能,但其本身并不是起到主要承载作用的结构层。薄层罩面本身也有设计使用年限,当年限临近时同样需要进一步进行养护。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养护方式有在薄层罩面上直接再加铺一层罩面层,或者采用铣刨重铺的方式进行养护维修。
但是,上述薄层罩面的修复养护存在的问题在于:如采用进一步铺设罩面的方式进行养护,由于薄层罩面本身厚度较薄且不具有承载功能,当再次铺设罩面层后,原薄层罩面会以薄弱夹层的形式存在于面层结构中,从而影响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容易使新路面再次发生破坏;而采用铣刨重铺的方式进行养护维修,则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沥青混合料,废弃沥青混合料大量堆积,侵占土地,不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在对薄层罩面进行修复时,采用再次铺设罩面修复会导致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差、易发生破坏,而采用铣刨重铺的方式进行修复,则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影响环境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就地热再生的铺设有薄层罩面的路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就地热再生的薄层罩面路面结构,包括铺设在最上方的表面可回收层,所述表面可回收层由薄层罩面和位于所述薄层罩面下方的上面层组成,其中所述薄层罩面为沥青混凝土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薄层罩面的厚度为1~3cm;所述上面层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所述上面层的厚度为2.5~4cm;在所述上面层的下方沿由上向下方向还依次铺设有中下面层和基层。
所述上面层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所述薄层罩面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所述薄层罩面中的矿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小于所述上面层。
所述薄层罩面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9.5mm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所述薄层罩面的厚度为2~3cm。
所述薄层罩面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4.75mm的砂粒式沥青混凝土层,所述薄层罩面的厚度为1.0~1.5cm。
所述薄层罩面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4.75mm的稀浆封层或微表处层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薄层罩面的厚度为1.0~1.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96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