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93653.1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8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涛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F24H9/18;F24H9/20;F24H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意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8 | 代理人: | 胡明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能转换 换热腔 燃烧 燃气管路 暖风机 配气室 热能转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 燃烧器组件 直燃 燃气 暖风机主控制器 隔板 室内 热效率 风机设置 节能环保 进风窗口 强排风机 燃气入口 入口连接 散热循环 出口端 壳体 前部 体内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风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热能转换发生室和配气室,热能转换发生室和配气室之间固定有隔板,热能转换发生室内设置有燃烧换热腔,配气室内设置有暖风机主控制器、强排风机和燃气管路,燃气管路通过燃气入口进入配气室,燃气管路出口与燃烧器组件入口连接,燃烧器组件出口端设置于燃烧换热腔前部,燃烧换热腔数量为两个,燃烧换热腔与热能转换装置连接,散热循环风机设置于燃烧换热腔上部,进风窗口设置于热能转换装置下部,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实现燃烧充分、热效率高、节能环保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风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
背景技术
暖风机用于供暖,现有的通过介质供暖的暖风机在取暖加热过程能源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能源浪费,热能转换过程不易控制,不能直接安装于室内供人使用,而通过燃烧直接供暖的暖风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另外现有的暖风机还普遍存在散热效率低,如直接采用单个散热管如蛇形盘管进行散热,管内燃烧的燃气在没有充分进行转换时就被当作为废气排出,而现有的燃烧器喷出的燃气在燃烧时直接喷向散热管内部空间,整个过程对散热管壁的加热效率并不高,而散热管壁直接参与到外界的热能转换,其加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暖风机的热能转换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温速度快、热能转换效率高的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热能转换发生室和配气室,热能转换发生室和配气室之间固定有隔板,热能转换发生室内设置有燃烧换热腔,配气室内设置有暖风机主控制器、强排风机和燃气管路,燃气管路通过燃气入口进入配气室,燃气管路出口与燃烧器组件入口连接,燃烧器组件出口端设置于燃烧换热腔前部,燃烧换热腔数量为两个,燃烧换热腔与热能转换装置连接,散热循环风机设置于燃烧换热腔上部,进风窗口设置于热能转换装置下部;
热能转换装置包括第一热气集散腔、第二热气集散腔和散热直管,第一热气集散腔和第二热气集散腔平行设置,燃烧换热腔末端和第一热气集散腔上部一侧相连通,散热直管一端与第一热气集散腔相连通,散热直管另一端与第二热气集散腔相连通,其均匀分布于第一热气集散腔和第二热气集散腔之间,第二热气集散腔一端与强排风机连接,强排风机出口与排气管连接。
所述第一热气集散腔和第二热气集散腔内均设有集散腔隔板。
所述第一热气集散腔和第二热气集散腔外侧壁均固定有热气集散腔散热齿片。
所述散热直管外侧壁均匀固定有直管散热片, 直管散热片呈螺旋状分布, 燃烧换热腔外侧壁均匀固定有燃烧换热腔散热片,燃烧换热腔散热片呈螺旋状分布。
所述燃烧器组件包括燃气混合区和燃气燃烧区,燃气混合区一端上部开设有空气入风口,燃气燃烧区一端开设有燃烧孔,燃烧孔均匀环绕燃烧器组件端部一周。
所述燃烧器组件上部设有点火针,燃烧器组件下部设有熄火保护探针,集中式排风管内设有燃烧管路防堵塞传感器,散热直管外壁固定设有高温保护传感器,第一热气集散腔上部另一侧与燃烧换热腔一端出口对应处设有燃烧管路散热保护传感器。
所述燃气管路内设置有燃气电磁阀和燃气恒压阀,燃气管路端部设有喷嘴。
所述排气管设置于壳体一侧,排气管外设置有新空气入气管。
所述的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直燃燃气型热能转换暖风机通过挂壁式、悬挂式或落地式安装于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涛,未经李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93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