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以及可见光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74124.X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53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英;黄凯;徐华伟;贺致远;陈玉明;彭琦;刘群兴;黄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陈金普 |
地址: | 5106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见光通信 微处理器 光源驱动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 电子设备 接口电路 光电转换电路 本实用新型 收发信装置 传输 可见光通信系统 模拟信号转换 电信号驱动 光信号转换 光源发射光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依次连接 重新设计 转换电路 连接模 光源 制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电信号驱动光源发射光信号;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传输给接口电路,从而利用本实用新型实现电子设备与外界的可见光通信连接,不必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电子设备资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见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以及可见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察觉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将高速因特网的电线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使用,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系统能够覆盖室内灯光达到的范围,电脑不需要电线连接,与目前使用的无线局域网(无线LAN)相比,“可见光通信”系统可利用室内照明设备代替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基站发射信号,其通信速度可达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未来传输速度还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利用专用的、能够接发信号功能的电脑以及移动信息终端,只要在室内灯光照到的地方,即可长时间下载和上传高清晰画像和动画等网络信号。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可见光通信技术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
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电信号驱动光源发射光信号;
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传输给接口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微处理器与光源驱动电路之间的第一放大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模数转换电路与光电转换电路之间的第二放大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口电路为USB接口电路、IEEE1394接口电路、PS/2接口电路、VGA接口电路或DVI接口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以及放大器A1;
放大器A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2的一端,输入端正极接地,输出端连接电阻R2另一端以及连接光源驱动电路;
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以及放大器A2;
放大器A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电阻R3、电阻R4的一端,输入端正极接地,输出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
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转换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源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ZD1;
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5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源极通过电阻R6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并连接光源的一端,漏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未经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741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