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有双铝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23701.2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26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沈宇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纶复合材料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B32B15/20;B32B15/04;B32B15/085;B32B7/1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0 | 代理人: | 张黎 |
地址: | 21314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铝塑复合膜 动力电池 铝层 复合铝层 胶黏剂层 铝层结构 耐蚀 粘接 本实用新型 铝箔 换热装置 冷却效率 软包电池 双层结构 复合膜 能量比 上表面 下表面 液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有双铝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其自上而下包括耐蚀复合铝层、中心铝层和PP层;所述耐蚀复合铝层通过第一胶黏剂层与所述中心铝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中心铝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胶黏剂层与所述PP层粘接。该复合膜利用铝箔具有双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利用该膜制成的软包电池可以使用直接液冷的方式对电池组的温度进行调节,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冷却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无需换热装置的存在,节省了电池组的内部空间,提高了电池组的体积/能量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双铝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对环境的友好性而被国家大力支持,而新能源动力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中之重,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锂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商用电池,已经在3C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外包装不同,锂电池可以分为硬包装的钢壳或铝壳电池以及软包装的铝塑膜电池。由于铝塑膜具有卓越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得到了锂电池生产厂商的青睐。
锂电池在工作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放热,低功率的电池由于放热较低,所以一般采用自然冷却或风冷的形式。而高功率电池,由于软包装电池的特性,不能直接用液体与之接触,所以冷却较为困难。目前解决冷却电池组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在电池组中装上导热管,管子中灌注冷却液(如特斯拉的电池组中用铝管中灌注乙二醇-水(1:1)混合物作为冷却液)。这样降低了电池组的体积/能量比,造成空间的浪费。
随着软包电池在动力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软包动力电池pack采用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需求也逐步显现。目前,现有的软包装电池采用的封装材料均为铝塑复合膜,其主流结构一般为内层PP+铝层+外层尼龙层,其大体结构如附图1所示。其中铝层两面涂布胶黏剂,分别粘外层尼龙和内层PP,PP起到热封作用,铝箔层作为封装隔绝空气和水汽的作用,尼龙起表面防护抗划伤作用。由于此种结构中,外层尼龙层不耐水,如果直接让冷却液与软包装接触,水分子会透过尼龙层而到达铝层,长此以往铝层会产生“氢脆”的效果,造成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且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软包装锂电池冷却时不能直接用液冷方式冷却,需用另外的换热设备,冷却液与软包装产生间接接触产生换热,这样造成了动力电池的空间浪费,造成了电池组的体积/能量比偏低;而且致使热传导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动力电池大功率充放电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双铝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其利用铝箔本身的优异阻隔性能来代替外层的尼龙层,封闭外界液体,防止外界液体对中心铝层的腐蚀,避免软包装锂电池直接液冷时出现“氢脆”现象,提高电池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含有双铝层结构的动力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其自上而下包括耐蚀复合铝层、中心铝层和PP层;所述耐蚀复合铝层通过第一胶黏剂层与所述中心铝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中心铝层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胶黏剂层与所述PP层粘接。
优选地,所述耐蚀复合铝层的厚度为40-100μm,进一步优选为60-100μm;更进一步优选为60-80μm;最优选为60-70μm。
优选地,所述中心铝层的厚度为25-60μm,进一步优选为30-60μm,更进一步优选为30-50μm。
优选地,所述中心铝层为7系合金铝箔和/或8系合金铝箔。
优选地,所述PP层的厚度与耐蚀复合铝层的厚度相近。
优选地,所述PP层为流延工艺制得的流延聚丙烯CPP膜。
优选地,所述胶黏剂层的涂布干膜厚度为3-20μm,进一步优选为3-15μm;更进一步优选为3-8μm;最优选为3-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纶复合材料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新纶复合材料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23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