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207999.0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45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阮宗琳;杨秀娜;金平;王昊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B01F1/00;B01D50/00;C10G4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系统 挡液帽 升气筒 液相加氢反应器 气液分离组件 本实用新型 排气组件 气体出口 反应器顶部 反应器封头 分布板表面 混合溶解 加氢脱硫 减少排放 均匀布置 氢反应器 氢气消耗 输气管线 有效减少 反应器 氢气 分布板 气带液 筋板 逸出 油品 种液 相加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包括反应器封头内的排气组件和反应器外的气液分离组件,反应器顶部设置气体出口,气体出口通过输气管线与气液分离组件连接;所述的排气组件包括分布板、若干组升气筒和挡液帽;每组升气筒和挡液帽在分布板表面均匀布置,挡液帽通过筋板与升气筒顶部连接。该排气系统有利于增加油品对氢气的混合溶解,减少排放气逸出,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排放气带液的现象发生,改善加氢脱硫效果,降低了氢气消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尤其适用于直馏煤油的液相加氢精制反应。
背景技术
液相加氢工艺是一种新型、高效、低能耗的加氢技术,与常规的滴流床加氢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消除氢气传质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滴流床加氢工艺中,氢气从气相扩散并溶解到油中的速度为整个加氢反应的控制步骤,而液相加氢工艺使加氢反应在动力学控制区进行,即将氢气溶解于原料油中来满足加氢反应所需氢气,使加氢反应在纯液相中进行,消除氢气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影响;(2)烃油加氢过程实际上参与反应的氢气只有用于化学氢耗的氢气,而传统滴流床反应器加氢技术,需要有大量过剩的氢气存在,使得反应器的体积比较大,而液相加氢过程则将氢气溶解于原料油中,因此反应器及反应系统体积能够大幅度减小;(3)与传统的滴流床工艺相比,液相加氢工艺需要维持大量的过剩氢气,因而需要用循环氢压缩机,液相加氢工艺流程中不设置复杂的循环氢系统,可以节省循环氢压缩机和高压分离器等设备的投资。而在液相加氢工艺中,加氢脱硫副产物H2S对加氢脱硫、脱氮、脱芳反应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少量H2S存在就会大大降低加氢脱硫速率,并且H2S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为单层吸附,一旦吸附中心被 H2S占据,反应速率将不再随H2S分压提高而下降,因此液相加氢需要间断外排出硫化氢组分,消除H2S的影响,才能实现深度脱硫。
现有液相加氢工艺中,液相加氢反应器顶部一般采取间断或连续排气的方式,一方面控制反应器顶部压力,另一方面排出含有H2S的气体,而在气体外排的过程中,一般均采用常规简单的排气口及排气系统,具有排放气量大、排放气带液、排气时反应系统波动等问题,而现有的专利大多集中在液相加氢工艺、反应原料油混氢、反应器内部混氢等方面,对反应器排气方面的报道较少。
CN102358847A提出了一种全液相加氢处理生产清洁柴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原料、氢气及循环液体加氢产物在管线中进行氢气饱和,形成一种原料/加氢产物/氢的液相混合物,在加氢工艺条件下,饱和溶解氢的液相混合物分段进入多级常规加氢反应器,并从反应器顶部排出含有副产物H2S、NH3的油气。该方法同时具有加氢反应器和将副产物H2S、NH3排出的功能。但是该加氢反应器中含有副产物H2S、NH3的油气排放口及排气系统为常规,存在排气量大、排放气带液、排气时反应器操作波动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有利于增加油品对氢气的混合溶解,减少排放气逸出,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排放气带液的现象发生,改善加氢脱硫效果,降低了氢气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液相加氢反应器的排气系统包括反应器封头内的排气组件和反应器外的气液分离组件,反应器顶部设置气体出口,气体出口通过输气管线与气液分离组件连接;所述的排气组件包括分布板、若干组升气筒和挡液帽;每组升气筒和挡液帽在分布板表面均匀布置,挡液帽通过筋板与升气筒顶部连接。
所述排气组件的分布板,为表面均匀开孔的筛板结构,与加氢反应器内壁密封连接。
所述排气组件的升气筒焊接于分布板上;升气筒筒体的部分浸没在反应器液面以下,优选浸没在液面下的部分为筒体总高度的1/4~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207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催化剂下料的高效氮气反吹系统
- 下一篇:一种便于添加补料的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