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热管、换热器以及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102780.4 | 申请日: | 2018-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77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 发明(设计)人: | 佐野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1J8/24 | 分类号: | B01J8/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器 排热管 冷却介质 侧壁 高度位置 贯通口 上端 贯通 导出管 导入管 换热器 排热 本实用新型 目标生成物 发热反应 增产 | ||
本实用新型提供排热管、具有该排热管的换热器以及反应器,该排热管不在反应器上过度地形成多个贯通口就能够控制气相发热反应的反应温度、在进一步增产目标生成物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排热能力。排热管与贯通反应器的侧壁的冷却介质导入管和贯通所述反应器的侧壁的冷却介质导出管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反应器内进行排热,其中,所述排热管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形成得高于所述冷却介质导入管所贯通的侧壁的贯通口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和所述冷却介质导出管所贯通的侧壁的贯通口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热管、换热器以及反应器。
背景技术
流化床技术在19世纪后半期被开发出以来,在各种制造技术中进行了应用。作为流化床技术的主要的工业上的应用例,可列举出利用丙烯的氨氧化反应制造丙烯腈的制造方法等。进行氨氧化反应这样的气相发热反应的流化床反应器通常在流化床反应器内部具有排热管,该排热管用于通过使水、蒸气流通来除去反应热,控制反应温度。从在运转流化床反应器时将目标生成物的产率维持在高位以及安全运转的方面考虑,气相发热反应的反应温度的控制是重要的事项。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向在内部具有含有钼的流化床催化剂和多个排热管的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器)供给反应原料进行气相发热反应的方法。在该文献的图1所示的例子中,反应器具备由直管部和字母U形的弯曲部(弯管部)构成的排热管6。各排热管6自贯通反应器壁并水平地支承的冷却介质的导入管利用弯曲部(弯管部)向反应器下方弯曲,经过直管部进而在弯曲部(弯管部)以反转方向的方式向上方弯曲。在将其称作1个路径时,在该例子中表示了具有两个路径的排热管和具有3个路径的排热管。此外,在该例子中,用于使各排热管反转并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弯管部)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形成得低于冷却介质的导入管所贯通的贯通口的最下层和冷却介质的导出管所贯通的贯通口的最下层的高度位置。并且,在该例子中,排热管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当于在水平方向上与冷却介质导出管相连接的直管部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并形成为与冷却介质导出管的贯通口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同。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收纳有流化床催化剂的流化床反应器 (反应器)以及呈放射状配置在该反应器内的多个排热管导入管和导出管的气相反应装置。在该文献的附图所示的例子中,反应器1具有内置于反应器的多个排热管2a、2b,各排热管2a、2b的一端与排热管导入配管3a相连接,各排热管2a、2b的另一端与排热管导出配管3b相连接。各排热管2a、2b自贯通反应器壁并水平地支承的排热管导入配管3a利用弯曲部向反应器下方弯曲,经过直管部进而在弯曲部以反转方向的方式向上方弯曲。在将其称作1 个路径时,在该例子中表示了具有3个路径的排热管2a和具有两个路径的排热管2b。此外,该例子也是用于使各排热管2a、2b反转并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形成得低于排热管导入配管3a所贯通的贯通口的最下层和排热管导出配管3b所贯通的贯通口的最下层的高度位置。并且,该例子也是排热管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当于在水平方向上与冷却介质导出管相连接的直管部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并形成为与冷却介质导出管的贯通口的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同。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反应器,该流化床反应器应用于使用具有旋风分离器的流化床反应器利用氨氧化反应制造α,β-不饱和腈的方法,在流化床反应器中分别具有热交换传热面积的特定值以上存在于催化剂浓厚层的间接换热器(2)和处于从该间接换热器(2)的高度以上到旋风分离器入口高度之间的间接换热器(3A和/或3B)。在该文献中公开了这样的内容:若在反应器上部的催化剂稀薄层部进一步设置间接换热器(3A和/或3B),则能够使与反应生成气体一同向反应器外流出的钼化合物和流化床催化剂附着于间接换热器外表面进行回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5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470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495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02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制芳烃的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气体水合物强化生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