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塑壳断路器通断检测装置以及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78387.6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2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何立刚;易华锋;易前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坤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温州知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2 | 代理人: | 李晓蒙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示灯 壳体 一端连接 蜂鸣器 通断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 塑壳断路器 电源 触点连接 检测电路 伸出 报警触头 电气连接 辅助触头 公共触点 快速检测 体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壳断路器通断检测装置以及检测电路,包括壳体、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壳体内设有电源、蜂鸣器以及指示灯,电源的一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以及指示灯的一端呈电气连接,第一导线一端连接电源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公共触点连接;第二导线一端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报警触头的另一触点连接,第三导线一端连接指示灯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辅助触头的另一触点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快速检测指示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通断检测装置以及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塑壳断路器均包括报警触头以及辅助触头,在塑壳断路器装配完成后,需要对报警触头以及辅助触头的通断进行检测,判断其能否正常使用;报警触头包括两个触点,辅助触头包括两个触点,报警触头与辅助触头两者的其中一个触点为公共触点,通过拨动开关进行两者状态之间的切换,现有的检测方法通过万用表依次检测报警触头以及辅助触头的通断,比如万用表的两个表头与报警触头的两个触点连接,检测通断;然后将两个表头与辅助触头的两个触点连接,检测通断(此处触点均通过导线连接,故检测时万用表是与对应的导线连接);此种检测工序效率低下,无法快速实现检测,浪费工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检测报警触头以及辅助触头通断,并且具有指示功能的安装夹具。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塑壳断路器通断检测装置,其中,包括壳体、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壳体内设有电源、蜂鸣器以及指示灯,电源的一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以及指示灯的一端呈电气连接,第一导线一端连接电源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公共触点连接;第二导线一端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报警触头的另一触点连接,第三导线一端连接指示灯的另一端,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辅助触头的另一触点连接。
通过蜂鸣器与指示灯进行指示,仅需将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与其对应的触头连接,当接线连接完成,指示灯点亮,则对应的辅助触头导通,其功能是正常的;操作断路器的开关,蜂鸣器响,则对应的报警触头导通,其功能是正常的,反之,则不正常,需要检修。采用此种检测装置,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无需检测一组后又重新接线,只需在之前将导线连接好,操作断路器的开关就可以实现检测,相对比现有的检测方式,此种检测装置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其中,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均包括连接头,连接头与其呈电气连接。
通过连接头连接,使得在检测过程中连接更为牢固,防止由于连线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发生错误。
其中,连接头为鳄鱼夹。
鳄鱼夹进行夹线连接,十分方便,快速。
其中,第一导线、第二导线以及第三导线均具有标识。
通过标识的设置,使得在使用检测装置,能明显区分三条导线之间的区别,如通过颜色区别或通过导线上设有标注。
其中,还包括密封圈,壳体上设有通孔,指示灯部分伸入至通孔内,密封圈位于指示灯与壳体之间与两者相抵。
采用密封圈的设置,使得检测装置具有防水效果,防止液体流入影响使用。
其中,密封圈上设有缺口,缺口朝外。
缺口呈圆周阵列设置,形成若干个山字型结构,缺口朝外设置,使得液体流入也仅仅只能位于缺口内,液体无法流入至装置内。
其中,壳体上设有扩音孔。
扩音孔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蜂鸣器发出的声音更加响亮,让检测人员快速知道检测结果。
其中,壳体表面设有防滑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坤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坤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783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