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传力杆定位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09385.1 | 申请日: | 2018-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98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钱长舟;刘明周;易新虎;廖红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14 | 分类号: | E01C11/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杆一 传力杆 钢筋 夹紧装置 定位支架 定位杆 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振捣 垂直固定 对称设置 活动穿过 可开启式 框架结构 框架中心 灵活设置 竖直距离 现场使用 固定的 振动器 支杆二 底端 铰接 卡扣 竖向 支杆 平行 配合 保证 | ||
一种传力杆定位支架,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杆一和若干与两根支杆一垂直固定的支杆二组成的框架,框架中心位置固设有振动器;两个所述支杆一的下方对应设置有多个夹紧装置,每个夹紧装置包括一根活动穿过支杆一的钢筋和沿支杆一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钢筋两侧并与支杆一下方固定的定位杆,钢筋的顶端与连接杆固定、底端铰接有钢筋夹;钢筋底部与定位杆底部的竖直距离等于传力杆设置的竖向高度;每个连接杆的两端通过设置在支杆一上的可开启式卡扣与支杆一配合。本实用新型可灵活设置夹紧装置的数目,保证安放的传力杆位置整体一致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尤其适用于现场使用;框架结构稳定、强度高,混凝土振捣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道路路面接缝处传力杆安放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传力杆定位支架。
背景技术
传力杆,是道路工程术语,指的是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横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圆钢筋。其作用是在两块路面板之间传递行车荷载和防止错台,增加相邻混凝土块之间的应力传递的,是防止混凝土路面局部受力较大,造成混凝土路面不均匀沉降,传递应力使相邻混凝土块共同受力。快速路和主干路、特重和重交通道路、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传力杆受到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侧压力和振动棒的震动特别容易产生歪斜和错位,使传力杆钢筋安放位置的准确性难以控制,为保证传力杆位置安放的准确性,所以在施工中采用传力杆定位支架来保证传力杆位置的准确性。
现有技术中,名称为“混凝土路面传力杆钢筋压入机”、专利号为CN200920103423.0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步骤为:一种混凝土路面传力杆钢筋压入机,具有偏心震动电机,其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传力杆钢筋压入机还具有横梁、两根立杆、两个卡圈、扶手,上述扶手固定安装在偏心震动电机的上方,偏心振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横梁的中部,横梁的下方左右两侧固定连接上述两根立杆,两根立杆上各固定连接上述一个卡圈,这两个卡圈分别从两根立杆的前面伸出,两个卡圈的下端均带有工作时将传力杆钢筋限位的缺口,该缺口的壁呈圆弧面型,上述卡圈在立杆上的固定位置到该立杆的底端距离应与传力杆钢筋的需埋设深度相等。但是此方法传力杆与支架不能有效固定,每次只能放置少量传力杆,施工效率低,整幅道路不能一次施工整条车道胀(缩)缝,难以保证多次安放的传力杆位置整体一致性,造成受力不均,存在质量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每次只能放置少量传力杆从而导致难以保证多次安放的传力杆位置整体一致性的问题,提供一种传力杆定位支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传力杆定位支架,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杆一和若干与两根支杆一垂直固定的支杆二组成的框架,支杆二上位于框架中心位置固设有振动器;
两个所述支杆一的下方对应设置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夹紧装置,多个所述夹紧装置沿支杆一长度方向均布,每个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一根活动穿过支杆一的钢筋和沿支杆一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钢筋两侧并与支杆一下方固定的定位杆,钢筋的顶端与连接杆固定,钢筋的底端铰接有钢筋夹,每个所述钢筋位于连接杆和支杆一之间的部分套设有弹簧;
钢筋底部与定位杆底部的竖直距离等于传力杆设置的竖向高度;
每个连接杆的两端通过设置在支杆一上的可开启式卡扣与支杆一配合。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钢筋夹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夹持元件和两个铰接杆,每个所述夹持元件包括圆弧条和与圆弧条一体成型的直线条,两个所述圆弧条凹口向内且对称铰接,每个所述直线条的末端分别与一个铰接杆的一端铰接,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钢筋的底端铰接。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可开启式卡扣包括固定部、铰接座和活动部,固定部的下端及铰接座的下端固定在支杆一上,活动部的第一端与铰接座上端铰接并绕着铰接座上端旋转,活动部的第二端与固定部的上端卡扣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093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