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线激光检测技术的车辆关键部件形位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36098.4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6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朱茂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微易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G01B1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林伟斌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4号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维轮廓 线激光 关键部件 检测技术 形位检测 位置变化量 参照物 关键部位 轨道交通 实时位置 同一位置 可操作 松脱 形位 松动 发射 检测 表现 | ||
基于线激光检测技术的车辆关键部件形位检测方法,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选择一个需要检测的车辆关键部位A;S2、在A处选取至少一个参照物B,A相对B存在位置关系的变化;S3、向A和B发射同一道线激光;S4、线激光到达A和B表面的距离构成二维轮廓曲线;S5、获取A和B初始位置时的初始二维轮廓曲线及A和B实时位置的实时二维轮廓曲线;S6、在同一位置时,初始二维轮廓曲线上A相对于B的位置关系为D0,实时二维轮廓曲线A相对于B的位置关系为Di,Di与D0的差异即为A的位置变化量。本发明实现方式简单可操作,能直接判断车辆关键部件是否发生松动、松脱、位移等表现为形位位置关系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基于线激光检测技术的车辆关键部件形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列车等车辆的关键部件如走行部件、制动系统、线管等都有严格的位置关系,但在车辆运用过程中由于长期振动可能发生松动、松脱、位移等表现为形位等位置关系变化的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现在采用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工人现场确认检查,第二种是通过拍摄图像后检查图片。
第一种工人现场确认检查的方式,首先需要根据车辆关键部位的重要性及关键部件位置关系变化的频率和大小,将车辆关键部位定位不同的检测等级,主要可分为日检和周检。对于每一趟地铁或列车而言,其关键部位很多,往往需要配备至少百人的人力资源,将至少百人分为常备班和非计划班,用于应对日常检测和突击情况。采用人力进行检测时,需要提前在关键部位上标记好防松线,通过肉眼或手触去观察防松线是否移位来判断关键部位是否发生位置关系变化。此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关键部位的位置关系变化不是经常发生,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需要经常定期巡检,浪费大量人力;二是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且大多数时候关键部位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也会对巡检工作人员形成繁重的重复劳动,疲惫和惯性使得巡检工作人员出现更多失误或误报,耽误车辆正常运行。
第二种通过拍摄图像后检查图片的方式,由于近年来随着图像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满足运营现场的生产需求,有多家单位开展了基于图像检测的车辆全360°技术开发,有采用面阵相机,也有采用高速线阵相机。技术的应用有两种模式,模式一是由检测系统设备获取图像,由人工进行图像观察,检查车辆部件是否正常;模式二是检测设备获取图像,后续软件进行自动的图像分析,报告分析结果。其中,模式一需要设置专门的看图工作室、配备大屏幕等设备,工作人员也存在看图工作量巨大而造成判断不准或误判的问题;模式二的检测设备安装条件受限于车辆运行时复杂的现场条件,比如车辆底盘上螺栓的松动等,存在安装空间很小等问题,且对于图像的拍摄精度和识别算法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图像识别的周期性和误报率也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线激光检测技术的车辆关键部件形位检测方法,实现方式简单可操作,不需要人工定时查看,也不需要高要求的图像拍摄和算法识别,就能直接判断车辆关键部件是否发生松动、松脱、位移等表现为形位位置关系变化。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线激光检测技术的车辆关键部件形位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一个需要检测的车辆关键部位A;
S2、在A处选取至少一个参照物B,A相对B存在位置关系的变化;
S3、向A和B发射同一道线激光;
S4、线激光到达A和B表面的距离构成二维轮廓曲线;
S5、获取A和B初始位置时的初始二维轮廓曲线及A和B实时位置的实时二维轮廓曲线;S6、在同一位置时,初始二维轮廓曲线上A相对于B的位置关系为D0,实时二维轮廓曲线A相对于B的位置关系为Di,Di与D0的差异即为A的位置变化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微易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微易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60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