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鸭瘟病毒UL41基因无痕缺失株DPV CHv-ΔUL41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600145.X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9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汪铭书;何天琼;程安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5 | 分类号: | C12N15/85;C12N15/38;C12N7/00;C12R1/93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郭艳艳;傅晓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瘟病 ul41 基因 缺失 dpv chv 及其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鸭瘟病毒UL41基因无痕缺失株DPV CHv‑ΔUL41及其构建方法。本发明利用GS1783大肠杆菌菌株及pEPKan‑S质粒,在细菌人工染色体重组鸭瘟病毒拯救系统平台上经两次同源重组缺失鸭瘟病毒UL41基因,再经过细胞内自发同源重组方法缺失MiniF元件,首次完成了无外源碱基和MiniF元件残留的鸭瘟病毒无痕缺失株的构建。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了缺失鸭瘟病毒基因时在缺失位点残留碱基的问题并缺失了MiniF元件,为准确探究鸭瘟病毒基因功能及减毒活疫苗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鸭瘟病毒UL41基因无痕缺失株DPVCHv-ΔUL41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是一种承载DNA大片段的克隆载体系统,1997年以来,成功引入疱疹病毒研究领域,与其他载体系统相比,它具有转化效率高、嵌合体少、插入片段易回收,高覆盖率、稳定性强,并且具有易分离和操作等特性等优点,这种优势使它迅速成为人类基因组文库构建和图谱分析等的有力工具。
BAC构建的基础是E.coli及F因子。将完整病毒基因组DNA分子插入BAC载体,利用该载体编码的最小生育力因子复制子(Minimal fertility factor replicon,Mini-F)获得分子克隆化病毒,并结合大肠杆菌中成熟的基因定位修饰技术,从而实现在原核系统中病毒基因的缺失及外源基因的插入。目前较为常用的大肠杆菌基因定位修饰技术主要包括Red/ET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RecA蛋白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Cre/loxP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以及Tn转座子介导的随机插入和突变技术。利用分子克隆化技术手段现已获得成熟的细菌人工染色体鸭瘟病毒拯救系统平台,同时利用大肠杆菌基因定位修饰Red/ET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可在细菌人工染色体鸭瘟病毒拯救系统平台上进行鸭瘟病毒基因的缺失和外源基因的插入,该成果极大的推动了鸭瘟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进程。
Red/ET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是基于λ-噬菌体Red操纵子(Redα/Redβ/Redγ)和Rac噬菌体RecE/RecT同源重组酶的同源重组打靶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快速、高效,广泛应用于基因缺失、突变工作。但是利用该操作技术进行基因缺失、突变会在缺失或突变位点残留约80bp左右外源碱基序列(FRT位点),该位点的残留将影响基因功能的准确分析。MiniF元件作为维持BAC载体复制的最小生育力因子复制子,主要由调控BAC复制起点(oriS)的repE、repF基因、调控复制子分配的sopA、sopB基因以及编码着丝粒区域的sopC基因构成。为完成细菌抗性筛选及BAC标记筛选,MiniF元件加入了抗性筛选基因和荧光标记基因。MiniF元件插入病毒基因组,增加基因组长度,对病毒复制产生不确定影响。同时MiniF元件作为细菌序列在病毒基因组上残留,不利于减毒活疫苗的开发和许可。因此解决碱基残留问题并去除MiniF元件获得无痕基因缺失株,已成为探究鸭瘟病毒基因缺失方法的重点。
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感染鸭、鹅和天鹅等其他雁形目禽类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高,致病性强,常常导致严重的发病和死亡、鸭群产蛋下降,且该病在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养鸭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流行,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鸭瘟病毒基因功能、加强对鸭瘟疫病的研究对确保我国养鸭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鸭瘟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具有疱疹病毒典型结构,由DNA核心、衣壳、皮层和囊膜组成,其中皮层是位于核衣壳与囊膜之间一层无固定形状的蛋白层,皮层主要由2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在病毒进入和病毒体的形态发生期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病毒与细胞质膜融合后,外膜蛋白与衣壳进入细胞并且协助宿主细胞来影响病毒粒子的成熟,还能影响病毒颗粒在细胞内的运输、病毒组装与释放、对病毒或宿主基因转录与表达的调控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等。因此探究皮层蛋白在鸭瘟病毒生命周期及免疫逃逸等方面的作用对深入探究鸭瘟病毒基因功能及开展鸭瘟疫病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01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