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92864.1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9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姜迪;王腾;沈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多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21533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光区 电路板 垂直投影 所在平面 指纹识别 模组 指纹识别单元 发光单元 封装单元 非透光区 交叠区域 制备 个性化设置 电子设备 电子设置 多个阵列 支撑单元 光学式 透光孔 排布 反射 保证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置,指纹识别模组包括电路板、指纹识别单元、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一支撑单元和封装单元;封装单元包括第一透光区、第二透光区以及非透光区,第一透光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透光孔,第一透光区在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指纹识别单元在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透光区在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发光单元在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存在交叠区域。通过在封装单元上设置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保证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手指后可以反射入指纹识别单元中,同时在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之外设置非透光区,可以实现光学式指纹识别模组的个性化设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指纹识别作为主流的生物识别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常规也最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就是在上班打卡机中的应用。
指纹识别模块可以分为光学式指纹识别模块和电容式指纹识别模块。一般来说,电容式指纹识别模块由于不使用背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外观颜色的个性化设置,比如使用镀膜或者玻璃盖板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种实现方式对于镀膜和玻璃盖板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电容式指纹芯片表面的镀膜或者玻璃厚度不能超过200μm,这极大的限制了电容式指纹模块的可靠性;同时电容指纹识别模块不适用于打卡机这种频繁使用的场合。另一方面来说,现有的光学式指纹识别模块普遍采用较厚的玻璃盖板(>200μm),从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光学式指纹识别模块需要设置光源,要求整块玻璃盖板必须透明以便光线穿过,这就极大限制了光学式指纹识别模块外观颜色个性化设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式指纹识别模组无法实现个性化设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包括:
电路板;
位于所述电路板一侧的指纹识别单元、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位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和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为非透光单元;
位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远离所述电路板一侧的封装单元,所述封装单元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第一透光区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区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可选的,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包括感光单元阵列以及位于所述感光单元阵列出光侧的光学元件阵列;
所述感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感光单元,每个所述感光单元用于生成部分指纹图像;
所述光学元件阵列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光学元件,每个所述光学元件与每个所述感光单元以及每个所述透光孔对应设置,用于接收经所述透光孔入射的部分入射光线并将所述部分入射光线成像在所述感光单元上。
可选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导光层,所述导光层位于所述封装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且所述导光层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垂直投影。
可选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远离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一侧的第二支撑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远离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侧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为非透光单元;
所述封装单元还包括第三透光区,所述第三透光区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多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多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2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化弹奏演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脸特征检测疲劳驾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