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据降维及多二维流面的径流式透平气动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8050.1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80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荻;王雨琦;李云珠;谢永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K9/62;F01D9/02;F01D5/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二维 径流 透平 气动 优化 方法 | ||
1.基于数据降维及多二维流面的径流式透平气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静叶叶型优化所需的设计变量,对设计变量进行数据降维,并给定设计变量的限定条件,满足叶型曲线的基本要求,实现进一步降维,最终形成静叶的一维设计变量矩阵xs=(x1,x2,...,xs);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01)针对静叶的降维只需任意选取一叶型截面,此时轴向坐标Z不变,选取前缘段、叶身段和尾缘段,每段均有个参数点,在各段中针对个参数点均匀布置切向坐标Y,并以径向坐标X作为设计变量,点与点之间采用B样条曲线连接,即将静叶叶型降维为一维设计变量矩阵xs=(x1,x2,...,xs);
102)在一维设计变量矩阵xs中,静叶片压力面上的点在区间内,吸力面上的点在区间内,分别满足凸函数特征,进一步降维,即:
压力面:
吸力面:
2)确定动叶子午面及叶型优化所需的设计变量,给定设计变量的限定条件,实现降维,形成动叶的一维设计变量矩阵xr=(x1,x2,...,xr),最终随机生成N组设计变量xN,其矩阵维度为N行(s+r)列,其中xN的第i行xN(i)=[xs,xr],i为任意正整数;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201)针对动叶子午面的轮盖和轮毂线,此时切向坐标Y不变,假设轮盖线和轮毂线均有个参数点,按照叶轮的轴向长度均匀布置个参数点的轴向坐标Z,并以径向坐标X作为设计变量,各点之间采用B样条曲线连接,得到一维设计变量矩阵和
202)针对动叶型线,首先分别拟合动叶子午面上轮盖和轮毂线的方程f(xshroud,zshroud)=0及f(xhub,zhub)=0,然后将轮盖和轮毂线旋转得到曲面方程以及最后,将轮盖面和轮毂面动叶型线的个参数点的切向坐标Y均匀布置,并以径向坐标X作为设计变量,得到一维设计变量矩阵代入曲面方程中得到各参数点轴向坐标Z,用于动叶的三维造型;
203)组合动叶子午面及动叶型线的一维设计变量矩阵,即xr=xshroud+xhub+xprofile;至此,经过降维,可将静叶与动叶的设计变量完全描述为一维矩阵xN(i)=[xs,xr];
3)以xN作为初始化种群,以等熵效率ηis作为优化变量,采用单目标遗传算法对静叶和动叶型线进行优化,其中对随机生成的设计变量矩阵xN采用多二维流面的计算方法;
4)经过初始种群xN的多代交叉变异,遗传算法的优化收敛,此时筛选等熵效率ηis最高的5%个体,进行三维流体动力学的气动分析,得到更加准确的等熵效率数值,从而获取设计变量的最佳值xN(opt)及其对应的优化变量ηis(op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降维及多二维流面的径流式透平气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前缘段占10%弦长,叶身段占80%弦长,尾缘段占10%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据降维及多二维流面的径流式透平气动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采用单目标遗传算法对静叶和动叶型线进行优化,其中对随机生成的设计变量矩阵xN采用多二维流面的计算方法;针对某一设计变量xN(i),分别计算透平20%叶高截面、40%叶高截面、60%叶高截面、80%叶高截面的二维流动,得到各截面的等熵效率ηis均值,作为设计变量在这一个体xN(i)的返回值,其中等熵效率ηis定义为:
其中Tz为叶轮对Z轴的转矩,R为叶轮转速,为透平进口流量,为透平出口流量,Δhis为等熵焓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805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