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色质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15021.1 | 申请日: | 201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4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曲丹;孙再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65 | 分类号: | C09K11/65;B82Y20/00;B82Y40/00;H01L3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色质 荧光 纳米 制备 调控 方法 | ||
一种高色质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调控方法,涉及发光纳米材料领域。将二胺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溶解于溶剂A中进行混合,并装入反应釜,将温度控制在100‑300℃下进行溶剂热反应2‑48小时;得到具有高色质的荧光碳纳米点,然后进行提纯。可以获得具有高色质的荧光碳纳米点,其CIE色品坐标为(0.33,0.33),CRI值高达93,CCT为5453K,标准的白光发射,荧光光谱范围在380‑700nm的覆盖范围内,与标准太阳光光谱匹配程度可以达到85%‑1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纳米材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高色质、多色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纯化及应用。
背景技术
碳元素作为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元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纳米材料因为其具备诸多光、磁、电、热、声等性质备受关注,发展迅速。尤其是碳纳米家族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荧光碳点,其荧光稳定、耐光漂白(Small 2012,8:281-290.);激发光谱宽而连续(J.Am.Chem.Soc.2006,128:7756-7757.);发射波长可调(Adv.Mater.2017,29:1604436.)等更成为其独特的优势。2004年,科研人员在纯化单壁碳纳米管时首次发现了发射荧光的碳纳米粒子(J.Am.Chem.Soc.2004,126:12736-12737.);2006年,被正式命名为碳纳米点(J.Am.Chem.Soc.2006,128:7756-7757.);在荧光碳纳米点飞速发展的14年时间里,有超过25000篇关于碳纳米点的工作被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广泛报道(Web of Science),但是对于长波长发射的高效碳纳米点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如何使用成本低廉且绿色环保的原料,通过简单的工艺、安全且高效的制备与太阳光谱匹配度极高的碳纳米点,并且减少对人眼有害的蓝光的存在,同时可以实现调控的碳纳米点,这些都是目前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制备与太阳光谱匹配度极高的碳纳米点,并且减少对人眼有害的蓝光的存在,同时可以实现调控的碳纳米点的报道还是比较少见。因为蓝光的规避,红光的拓展等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因此发明高色质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纯化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高色质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纯化方法,该荧光碳纳米点制备方法成本低廉,纯化过程简单,可以获得具有高色质的荧光碳纳米点,其CIE色品坐标为(0.33,0.33),CRI值高达93,CCT为5453K,标准的白光发射,可以应用于白光LED的制备。并且,所获得荧光碳纳米点的荧光光谱范围在380-700nm的覆盖范围内,与标准太阳光光谱匹配程度可以达到85%-114%,相较于商业的用于LED制备的荧光材料,其蓝光含量极低,非常有利于对于人眼视力的保护,成为开辟健康光源的新选择。而且所获得的碳点可以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可以应用于制备LED器件、催化、生物医学、传感、防伪等相关领域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色质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其特征在于,将二胺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溶解于溶剂A中进行混合,并装入反应釜,将温度控制在100-300℃下进行溶剂热反应2-48小时;得到具有高色质的荧光碳纳米点,其CIE色品坐标为(0.33,0.33),CRI值高达93,CCT为5453K,标准的白光发射,可以应用于白光LED的制备。并且,所获得荧光碳纳米点的荧光光谱范围在380-700nm的覆盖范围内,与标准太阳光光谱匹配程度可以达到85%-114%。
优选地,二胺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10:1。
二胺类化合物选自苯二胺、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对苯二胺、萘二胺等;酚类化合物选自苯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萘二酚、间苯三酚等;溶剂A选自单独一种、或两种、两种以上的任意混合溶剂,选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醇类、其他溶剂如: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苯、氯仿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150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