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10586.0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5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王洪;吴永林;许晓东;孙庭槐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9/06 | 分类号: | B24B19/06;B24B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索易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7 | 代理人: | 管宝伟 |
地址: | 561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削 滚道 内沟 整修 砂轮 均匀分配 轴承套圈 外套圈 进给 精研 轴承 质量稳定性 轴承内套圈 成品轴承 工件转速 磨削加工 应力分布 变质层 离散度 粗磨 细磨 | ||
本发明涉及轴承套圈磨削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控制轴承内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粗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至少每4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5~50m/s,进给速度为0.002~0.003mm/s,磨削次数为至少3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细磨、终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每1件整修1次,磨削的线速度为30~50m/s,进给速度为0.001~0.002mm/s,磨削次数为至少2次,每次均匀分配磨量;第一次精研内沟/滚道,其中工件转速为900~2700r/min;第二次精研内沟/滚道。该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轴承套圈磨削应力和磨削变质层的离散度,控制磨削应力分布状,提高成品轴承质量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套圈磨削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 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轴承作为机械基础元件,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轴承 是典型的精密机械产品,其技术水平是国家工业综合技术水平的反映,在国 防领域,轴承是航空、航天、兵器、舰船、核工业等所有武器装备的关键配 套件。从理论上讲,轴承套圈滚道的磨削应力、磨削变质层,对轴承的滚动 疲劳寿命有直接的影响,将磨削应力、磨削变质层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可以 有效的提高轴承的滚动疲劳寿命。轴承套圈滚道的磨削应力之所以能够提高 轴承的疲劳寿命是因为该应力可以减小滚动接触产生的剪切应力,而这个应 力必须是压应力。这是由于零件的疲劳失效出现在承受过大拉应力的时候, 当表面有较大压应力残存时,会抵消同等数值的拉应力,而使钢的实际承受 拉应力数值减小,可以使疲劳强度极限值增高,当表面有较大拉应力残存时, 会与承受的拉应力载荷叠加而使钢的实际承受的拉应力明显增大,即使疲劳 强度极限值降低。因此,控制滚动轴承套圈滚道表面压应力,对提高滚动轴 承的疲劳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耐热钢材料(S8Cr4Mo4VA)是我国广泛用于轴承制造常用材料,用于耐 热钢制造的轴承常用于高温、高速、重载等特殊场合,如航空轴承、舰船轴 承等。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套圈、内套圈、滚动体和保持架构成;滚动体采用 钢球的称为球轴承,采用滚子的称为滚子轴承。目前,在磨削高温轴承钢材 料制造的轴承套圈滚道时,没有专门控制磨削应力的工艺,导致以下缺点:
(1)、加工后的轴承套圈滚道工作表面磨削应力随机分布,不易控制;
(2)、轴承套圈滚道工作表面磨削应力、磨削变质层离散度大。
(3)、组成成品轴承后使用寿命分散度大,部分轴承达不到预期寿命, 少数轴承甚至出现早期失效故障;
(4)、成品轴承总体质量不稳定,顾客满意度低。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轴承内/外套圈滚道磨削应 力的加工工艺,具备有效降低轴承套圈磨削应力和磨削变质层的离散度,控制 磨削应力分布状,提高成品轴承质量稳定性等优点,解决了在磨削高温轴承 钢材料制造的轴承套圈滚道时,没有专门控制磨削应力的工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有效降低轴承套圈磨削应力和磨削变质层的离散度,控制磨削应力 分布状,提高成品轴承质量稳定性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 控制轴承内套圈滚道磨削应力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粗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至少每4件整修1次,磨削的 线速度为35~50m/s,进给速度为0.002~0.003mm/s,磨削次数为至少3次, 每次均匀分配磨量;
S2:细磨、终磨内沟/滚道,其中砂轮整修频率为每1件整修1次,磨削 的线速度为30~50m/s,进给速度为0.001~0.002mm/s,磨削次数为至少2次, 每次均匀分配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105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磨机
- 下一篇:一种汽轮机叶片检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