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94501.4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1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亦力;赵旭;裴志强;李锁定;王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碧水源膜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10 | 分类号: | B01D61/10;B01D6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3018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水流道 膜袋 卷式反渗透膜元件 膜元件 末端处 中心管 污染 反渗透膜元件 水流道 变薄 变窄 附着 污染物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浓水流道布安装于反渗透膜元件的膜袋外层,浓水流道布厚度从膜袋末端处至中心管处变薄,浓水流道布中的水流道宽度从膜袋末端处至中心管处变窄。采用本发明的浓水流道布得到的膜元件,可以使得污染物不易附着,减少了膜元件的污染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渗透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当今水处理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其中纳滤及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对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离子的良好分离性能,以及具有安全、环保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成为目前通过膜分离技术进行水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膜污染是反渗透膜元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现有技术对膜污染的成因及其机理的研究注重于反渗透膜片的改性及表面处理或反渗透流程及前处理上,而通过浓水流道布也可有效减少卷式膜元件污染,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关于反渗透元件结构对膜污染的影响的实质性进展,因此,亟需一种可有效减少卷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以有效减少卷式膜元件污染,延长元件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所述的浓水流道布安装于反渗透膜元件的膜袋外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浓水流道布厚度从膜袋末端处至中心管处变薄,所述的浓水流道布的水流道宽度从膜袋末端处至中心管处变窄。
进一步地,浓水流道布的厚度为400~1000um,所述的浓水流道布的流道宽度为200um~500um。
进一步地,中心管处的浓水流道布厚度为400~500um,膜袋末端处的浓水流道布为900~1000um。
进一步地,浓水流道布的网眼目数为20~40目。
进一步地,浓水流道布的入水角度为75°~90°。
进一步地,浓水流道布采用的材料为聚丙烯材料。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浓水流道布,使得污染物不易附着,大大减少了膜元件的污染情况,延长了一倍以上的膜元件使用寿命,可一定程度上节约使用成本。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应用效果对比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减少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污染的浓水流道布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结构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浓水流道布与常规浓水流道布的家用膜元件自来水运行通量变化对比图;
图4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浓水流道布与常规浓水流道布的家用膜元件自来水长期运行脱盐率变化对比图;
图5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浓水流道布与常规浓水流道布的工业膜元件实际水体长期运行通量变化对比图;
图6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浓水流道布与常规浓水流道布的工业膜元件实际水体长期运行脱盐率变化对比图。
附图说明:
1进水端 2浓水流道布 3原水流向 4纯水流道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碧水源膜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碧水源膜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4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