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雄性核不育基因及其突变体在杂交育种上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90743.6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5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君莉;汪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82;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雄性 不育 基因 及其 突变体 杂交育种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玉米杂交育种方法,包括不育系繁殖和杂交种子制备,更具体地涉及植物FL1基因或其等位基因以及由该基因变异所产生的突变体植株。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9月15日的中国专利申请201480041120.4“雄性核不育基因及其突变体在杂交育种上的应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玉米杂交育种方法,包括不育系繁殖和杂交种子制备,更具体地涉及玉米ZmFL1基因或其等位基因以及由该基因变异所产生的突变体植株。
技术背景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同时在饲用和生物能源中发挥巨大作用,现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作物。杂种优势能大幅提高作物产量、抗性和品质,玉米是较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1924年第一个玉米杂交种诞生。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瓶颈是制种过程中母本去雄。商业育种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去雄:人工去雄和机械去雄。但两种去雄方式均存在不足:人工去雄不彻底,容易导致种子纯度下降,同时大幅度地提高成本;机械去雄要求上部叶片稀疏的植株结构和平整且面积较大的地块,但我国玉米品种以紧凑型为主,甘肃等西北制种地难以实现整块连片,因此无法采用机械去雄。同时,玉米杂交种生产中存在着常用育种的亲本遗传基础差异不够大,并因此影响到主要育种目标如高产、稳产、抗逆、早熟等的尽快实现。采用雄性不育制种,既能避免由于母本去雄不彻底导致的种子纯度下降的问题,又能取代机械去雄,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采用该技术制种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不育性状彻底、稳定且容易找到恢复系的雄性不育系。玉米质雄性不育易感染叶斑病且难以获得恢复系,而核雄性不育系能克服叶斑病,易于找到恢复系。因此,加强玉米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及其控制基因的研究,对玉米杂交育种和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玉米花粉粒壁是花粉粒最外层结构,在受精和花粉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育异常,容易导致雄性不育。花粉粒壁主要由花粉粒外壁和花粉粒内壁两层组成。外壁通常由两层构成: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外壁外层包含柱状层,顶盖层以及填充在内的含油层(花粉包被)构成,内壁与原生质膜相连。
花粉粒外壁具有多种作用:为小孢子原生质提供结构和物理支撑;使花粉粒免受干燥、高温、紫外线等外界因素的破坏;阻止花粉粒水分散失;保持原生质膜的完整性。花粉粒外壁的主要成分为孢粉素,它是一种坚韧和耐腐蚀的结构,因此能对外界各种逆境产生抗性。化学成分上,孢粉素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包括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族物和苯酚复合物。花粉粒外壁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绒毡层和小孢子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四分体时期,小孢子被胼胝质壁包裹,随后在胼胝质酶的作用下从四分体释放,胼胝质是形成初生外壁的模板。初生外壁由小孢子分泌的多糖类物质构成,为孢粉素沉积提供一种理想结构和必须的酶类物质。绒毡层是孢粉素前体物质合成场所,由孢粉素前体物质分泌载体和运输载体运送到初生外壁上不断沉积,最后形成完整的外壁结构。这一系列过程都受到严格的遗传调控,任何一个步骤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外壁形成受阻,从而导致雄性不育。
近年来,利用突变体已克隆多个花粉粒外壁形成异常且雄性不育的基因。
雄水稻性不育突变体-cyp704B2表现为绒毡层过分膨胀,花粉粒外壁缺失,表皮未发育完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突变体角质含量显著下降。CYP704B2主要在水稻花药发育第八期至第十期的绒毡层和小孢子中表达。酵母异源表达分析证明CYP704B2能够催化16C 和18Cω-羟基化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花药表皮和花粉粒外壁的形成。该催化机制在从苔藓到被子植物的植物中具有保守性。
雄性不育突变体-defective pollen wall(dpw),其花药发育受到破坏,花粉粒外壁形状不规则。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角质单体和表皮蜡质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脂肪酸和脂肪醇含量也降低。DPW在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中表达。重组DPW蛋白酶可以以脂肪酰基载体蛋白为底物,将C16脂肪酸还原为其相应的脂肪醇,其与脂肪酰基载体蛋白为底物的亲和力是以C16:0乙酰辅酶A为底物的270倍以上。DPW蛋白以其N端运输肽的介导作用,定位于质体中。而且DPW能够互补拟南芥ms2表型,证明它可能是MS2的同源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0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