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3024.7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9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朋;彭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马晓亚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控 施工 场所 安全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和装置。该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包括:识别经由门禁系统采集的待进入施工场所的第一人脸是否命中实名认证人员;响应于识别结果指示第一人脸命中实名认证人员,识别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响应于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并非处于疲劳状态,经由门禁系统放行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进入施工场所,记录放行时间。该方法避免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进场资质的人员或具备施工资质或进场资质但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员进入施工场所,提高了施工人员和施工场所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施工作业现场,通常具有施工作业面狭窄、施工作业交叉集中、用火用电频繁等特点,通常存在着较大的危害因素,作业中不可预见因素多、难度大,极易发生事故。
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性,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作业风险和事故的发生。目前,对于施工作业人员的要求通常为进行教育培训后进入施工场所施工,从而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施工作业人员的流动性强,经常存在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施工操作人员进入现场施工作业,增加了施工作业不安全因素,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控施工场所的安全的方法,包括:识别经由门禁系统采集的待进入施工场所的第一人脸是否命中实名认证人员;响应于识别结果指示第一人脸命中实名认证人员,识别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响应于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并非处于疲劳状态,经由门禁系统放行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进入施工场所,记录放行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响应于识别结果指示第一人脸未命中实名认证人员,呈现对于识别出不明身份人员的报警提示;响应于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处于疲劳状态,呈现对于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处于疲劳状态的报警提示;响应于经由人脸门禁系统采集的离开施工场所的人脸为第一人脸,记录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的离开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响应于实名认证人员为预设岗位人员,监测实名认证人员在预设的工作时间内是否处于施工场所之内;以及响应于实名认证人员在预设的工作时间内未处于施工场所之内,呈现预设岗位人员缺岗的报警提示;识别第一人脸的着装是否符合预设的着装要求;以及响应于第一人脸的着装不符合预设的着装要求,呈现着装不符合要求的报警提示;采用当前时刻减去放行时间,得到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的入场时长;以及响应于第一人脸所指示的人员的入场时长大于预设时长,呈现超出工作时间报警。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识别经由专业设备的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第二人脸是否命中已认证的操作员;响应于第二人脸命中已认证的操作员,允许第二人脸所指示的人员操作专业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识别经由专业设备的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第二人脸是否疲劳、注意力是否集中;响应于操作专业设备的第二人脸疲劳和/或注意力不集中,呈现对于疲劳和/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提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识别经由预设工作场所的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第三人脸的属性是否符合预设工作场所的从业人员属性;响应于第三人脸的属性不符合预设工作场所的从业人员属性,呈现人员不符合规范的报警提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监测经由预设区域的图像采集装置所采集的图像中的所有人员所处的场景是否匹配安全隐患场景;响应于所有人员中的至少一个人员所处的场景匹配安全隐患场景,呈现至少一个人员存在安全隐患的报警提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0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