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43796.2 | 申请日: | 2018-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4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付梅艳;黄庭;林洁;郭子芳;周俊领;孙竹芳;岑为;张晓帆;张军辉;赵惠;严立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F10/00 | 分类号: | C08F10/00;C08F110/06;C08F4/64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康志梅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烯烃 聚合 固体 催化剂 组分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应用。所述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其中所述内给电子体包括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和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如式A所示,所述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为二醚类化合物。通过在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中引入式A所示的环三藜芦烃或其衍生物可以有效地减缓催化剂活性衰减和明显增宽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等规度也有明显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烯烃聚合催化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化合物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系催化剂组分用于烯烃聚合反应时,由于内给电子化合物对聚合活性、聚合物的等规指数、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等重要指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对催化剂的更新换代具有非凡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内给电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脂肪酸酯和芳香酸酯化合物如专利CN85100997A及其衍生专利;二醚类和二酮类化合物如中国专利CN1042547A和CN1054139A;琥珀酸酯类化合物如专利CN1313869等;二醇酯类化合物如专利CN1453298等。但上述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的给电子体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使用二元的芳香羧酸酯类化合物的催化剂催化活性较低,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也较窄;使用琥珀酸酯类化合物为内给电子体,其优点是合成的聚丙烯分子量分布较宽,不足之处在于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以及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尽管使用二醇酯类化合物的催化剂能够得到较宽的分子量分布,但是氢调敏感性以及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使用1,3-二醚类化合物的催化剂活性较高,且氢调敏感性好,但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并且催化剂的活性衰减相对较快,不利于聚合物不同牌号的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实验中惊喜的发现在二醚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的固体催化剂组分中引入式A所示的环三藜芦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另外一种内给电子体能够有效的延缓催化剂活性释放,减慢催化剂活性的衰减,并由于这一特点,有效的拓宽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包括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其中所述内给电子体包括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和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
所述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如式A所示,所述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为二醚类化合物,
式A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37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