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载纳米材料的靶向肿瘤的递药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41644.9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4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斌;喻学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47/46;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舒胜英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材料 靶向肿瘤 构建 装载 光热转换材料 金纳米棒 巨噬细胞 修饰 肿瘤 近红外激光 靶向治疗 毒副作用 光能转换 搅拌反应 肿瘤细胞 靶向 孵育 重悬 治疗 沉淀 应用 杀死 照射 医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载纳米材料的靶向肿瘤的递药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CTAB修饰的金纳米棒用水重悬后加入BSA溶液、NaOL溶液或MUDA溶液中搅拌反应,将反应产物离心取沉淀,即得BSA、NaOL或MUDA修饰的金纳米棒,再加入巨噬细胞共同孵育得装载纳米材料的靶向肿瘤的递药体系。本发明递药体系能有效提升纳米材料靶向肿瘤、渗透肿瘤的能力。并借助于纳米材料高效的通过近红外激光的照射将光能转换为热能,进而将肿瘤细胞杀死。在有效提升纳米光热转换材料靶向治疗的同时也降低了治疗的毒副作用,从而构建以巨噬细胞为载体的高靶向输送纳米光热转换材料治疗肿瘤的医疗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纳米材料的靶向肿瘤的递药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癌症一直是我们想战胜却又不甚了解的疾病。现今癌症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愈发增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使得人人“谈癌色变”,从而对有效治愈癌症的医疗需求也愈发变得急切。
早在1896年,William Halsted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治疗方法已正式开启了临床治疗肿瘤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手术切除肿瘤也无法防止癌细胞的转移以及无法消灭循环血液中的癌细胞,因此,在实施手术后仍需结合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防止肿瘤的再次复发。但由于放疗、化疗对肿瘤细胞的识别特异性不高,治疗缺乏选择性从而大范围杀伤人体正常细胞。造成的副作用包括免疫功能下降、骨髓抑制、消化障碍、炎症反应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的生命产生新的威胁,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从而选择放弃治疗。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如何有效地提升对肿瘤的靶向治疗并防止肿瘤细胞从淋巴、血管系统转移复发已成为肿瘤医疗研究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纳米材料研究的高速发展为精确治愈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纳米材料与近红外光相结合的光热疗法就是一种高靶向微创治疗癌症的技术,通过将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的纳米材料选择性地靶向到肿瘤组织,再实施局部近红外激光照射,使肿瘤部位产生高温,从而诱使癌细胞产生蛋白变性或结构破坏等,最终引发癌细胞的死亡。如:一种金纳米粒子光热疗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CN201410080067.0]、光热和光动联合抗肿瘤的以叶酸介导的金纳米星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应用[CN201510204171.0]、一种多功能硒化铋纳米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CN201510903553.2]等众多新型纳米制剂的成功研发极大地推动了光热治疗肿瘤研究的进展。光热治疗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高光热转化效率纳米材料的研发,其中,较早开展的基于金纳米壳的近红外光热治疗技术已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了头颈癌临床III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具有独特近红外共振吸收特性的金纳米棒被认为是理想的光热材料,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金/银纳米粒、硒化铋纳米粒子、石墨烯等光热转换材料的成功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光热治疗技术的发展。然而,由于光热治疗采用的是一种非侵入式局部治疗方式,通过将光直接照射到肿瘤部位实施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无法准确定位肿瘤,则有可能导致盲目照射、过度治疗等问题,从而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由于生物体内的环境复杂,加之纳米材料携带的靶向肿瘤分子种类有限,肿瘤细胞可调节自身受体蛋白的表达,如分泌糖蛋白来封闭纳米材料上的靶向分子,从而“钝化”纳米光热材料的靶向性。另一方面,由于肿瘤内部多呈现病态的血管网络,瘤体结构致密、缺乏淋巴回流,使得大多数的纳米光热材料很难有效渗透肿瘤内部。在肿瘤供血较为丰富的边缘区域,纳米光热转换材料通过肿瘤Enhanced permeability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容易在此聚积,而在远离供血的肿瘤内部,纳米光热转换材料则很难有效渗入发挥治疗功效。进而导致治疗不彻底,残余的肿瘤细胞很容易逃避治疗,通过转移分化后再次形成肿瘤,使得肿瘤再次复发。
现有的抗肿纳米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①靶向肿瘤能力不足,容易在非治疗区域富集,引发副作用;
②纳米药物主动渗透肿瘤组织的能力不足,特别是肿瘤乏氧区域,纳米药物很难到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16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