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6095.6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0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魏俊富;田间;孔志云;张天烨;李欣;田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4/28 | 分类号: | D06M14/28;D06M11/74;D06M101/2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刘莹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石墨烯 非织造布 功能化 水中 制备 非织造布表面 增塑剂 应用 去除 亲水性共聚单体 静电自组装 在非织造布 紫外接枝 负载率 接枝率 改性 大片 引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其产品包括功能化非织造布,所述功能化非织造布上负载氧化石墨烯,所述氧化石墨烯的负载率为1.1‑7.3%;所述功能化非织造布包括非织造布,在非织造布上亲水性共聚单体接枝率为5‑40%。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通过紫外接枝改性和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引入到非织造布表面,将非织造布表面负载大片层氧化石墨烯,应用于水中增塑剂的去除,解决氧化石墨烯在水中难以分离的问题,提高水中增塑剂的去除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及其去除水中增塑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增塑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食品包装、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等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但环境中的增塑剂会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发展,其污染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人类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环境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增塑剂是一种持久性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并且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激素的作用,破坏动物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自然平衡。因此,对增塑剂污染的治理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一些方法已经被应用于从水中去除增塑剂,如生物处理法、高级氧化法、吸附法等,由于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使得吸附法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氧化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π-π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对于增塑剂的去除,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材料同样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在实际水处理应用过程当中,氧化石墨烯在水中呈现分散状态,很难做到在动态吸附下对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而且氧化石墨烯在水中难易分离的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本发明以具有微米尺度贯穿通道的非织造布为支撑框架,通过紫外接枝改性和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引入到非织造布表面,将非织造布表面负载大片层氧化石墨烯应用于水中增塑剂的去除。通过非织造布的支撑性能与氧化石墨烯较大的比表面积相结合,解决氧化石墨烯在水中难以分离的问题,在高通量的前提下,增塑剂的去除率可达95%-99%。提供了一种快速去除水中增塑剂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通过紫外接枝改性和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引入到非织造布表面,将非织造布表面负载大片层氧化石墨烯,利用非织造布的支撑性能与氧化石墨烯的比较面积相结合,应用于水中增塑剂的去除,解决氧化石墨烯在水中难以分离的问题,提高水中增塑剂的去除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包括功能化非织造布,所述功能化非织造布上负载氧化石墨烯,所述氧化石墨烯的负载率为1.1-7.3%;所述功能化非织造布包括非织造布,在非织造布上亲水性共聚单体接枝率为5-40%。
优选的,所述非织造布为聚丙烯非织造布;所述非织造布克重为50g/m2-100g/m2,厚度为120μm-500μm。
优选的,所述亲水性共聚单体包括供氢共聚单体;优选的,所述供氢共聚单体包括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粒径为2-10μm。
优选的,一种负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非织造布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制备功能化非织造布;将亲水性共聚单体配成接枝液,通过紫外辐照接枝于非织造布上,制得功能化非织造布;
二、将氧化石墨烯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6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柔软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降低涂料印花产品缩水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