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26780.0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7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兆飞;赵武英;邱士安;邬忠萍;谢三山;陈禾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F15/14 | 分类号: | E01F15/1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陈令轩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撞 防撞装置 岔道口 护栏 倾翻 甩尾 缓冲减震 缓冲撞击 两侧设置 汽车撞击 岔路口 展开杆 横杆 触发 吸能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借助一防撞装置进行防撞,主要通过汽车撞击到护栏上之后,触发防撞横杆两侧设置的防撞展开杆展开,以增大汽车与护栏的撞击面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岔路口防撞装置仅采用被动吸能技术缓冲撞击,而忽视车辆易发生甩尾倾翻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中的防撞装置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及时增大与车辆的接触面积,并具有缓冲减震功能,能够防止车辆甩尾,阻止或减少车辆的倾翻机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安全防护方案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特别应用于岔道口的道路防撞方法。
背景技术
在普通的公路、高速公路等路面上,道路岔路口处形成了一个“V”字,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的特殊路段。通常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车辆进入岔路口处,司机违法行驶引起的。例如,很多车辆在未确定行驶方向的时候,会暂时停留在岔路口或者临时改变行驶方向,以及驾驶员疲劳驾驶,或者是在照明情况不好的环境下,极容易导致车辆与护栏发生碰撞,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
目前,现有的针对岔路口而设计的防撞装置中,大多采用被动吸能原理,将汽车撞击的动能转换为防撞装置的弹性势能,以实现减速停车的目的。然而,受制于一些岔路口的宽度较窄的限制,防撞装置前端接收撞击部位的角度也较小,使车辆与该装置发生碰撞时的接触面积较小,受力压强较大。并且,车辆与防撞装置撞击时,因接触面积小容易发生甩尾和倾翻,使车辆发生严重损伤,危及车内人员安全。因此,小角度道路岔路口处安装性能更全面的防撞设施具有重大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岔路口防撞装置仅采用被动吸能技术缓冲撞击,而忽视车辆易发生甩尾倾翻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中设置的防撞装置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及时增大与车辆的接触面积,并具有缓冲减震功能,能够防止车辆甩尾,阻止或减少车辆的倾翻机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利用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装置进行防撞,该防撞装置包括护栏一、护栏二、侧杆一、侧杆二、横杆一、横杆二、底座、弹簧阻尼杆、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拉杆一、拉杆二、连杆一、连杆二、拉伸杆;
侧杆一后端与护栏一前端铰接,侧杆二后端与护栏二前端铰接;侧杆一前端与横杆一后端铰接,侧杆二前端与横杆二后端铰接;横杆一前端与横杆二前端铰接;
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防撞横杆位于底座前方,防撞横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杆;
防撞展开杆一前端与防撞横杆一端铰接,防撞展开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另一端铰接;拉杆一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一中部铰接,拉杆二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二中部铰接;拉杆一后端与拉杆二后端铰接;
连杆一前端铰接于侧杆一与横杆一铰接点,连杆二前端铰接于侧杆二与横杆二铰接点;连杆一后端与连杆二后端铰接;拉伸杆前端连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连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受力向后移动,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最终使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及防撞横杆呈一条直线,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267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