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设计与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83670.0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5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郭宏;谢忠南;张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12 | 分类号: | B22F1/12;B22F1/18;C22C26/00;C23C16/26;C22C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徐红 |
地址: | 101407 北京市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相呈分形 结构 体系 设计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设计与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领域。该体系由高导热导热相和高导热基体构成,高导热导热相由具有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单元组成。首先将一级导热相材料、二级导热相材料和高温粘结剂混合均匀,得到具有第一层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再将得到的分形结构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或原位生长三级导热相材料,得到具有第二层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加压致密化。该体系具有高导热、低膨胀的特点;多组具有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在三维空间延伸,形成具有高通量、多维度的导热通道,实现高导热体系超高导热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设计与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呈现出高频、高速、小型化和高集成化的趋势,散热问题成为限制电子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须开发满足高功率密度器件使用的高热导率、热膨胀系数与半导体材料相匹配的热管理材料。目前第四代热管理材料热导率可以达到600W/mK,距离超高导热材料(>800W/mK)尚有一定的差距。
现有技术中,专利CN105112754A通过由一维线材编织成三维网络衬底,再沉积金刚石的方式构筑三维网络金刚石骨架,这种传热结构具有导热链长的优点,但所构筑的三维网络连通度低,热通量小,不具备超高导热特性,需进一步提高三维导热网络的维度。专利CN102605208A提出一种具有分级结构的高导热金属基高导热体系。通过纳米增强体与金属基体构筑成第一级高导热体系,再与微米导热相混合构成第二级高导热体系。由于引入了大量微米、纳米级的导热相,并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导致界面热阻增大,限制了导热相高导热特性的发挥。因此,除了选用高导热组元,组元的结构和分布设计,对获得超高导热材料同样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设计与制备方法。本发明提出构筑一种具有分形结构的导热相,通过两层或多层分形结构在三维空间延伸,形成具有高通量、多维度的导热通道,从而实现高导热体系超高导热的特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该高导热体系由高导热导热相和高导热基体构成,高导热导热相由具有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单元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导热相单元具有2~4级分形结构,分形结构之间的尺寸比R为2~20。尺寸比R:球形为粒径比,棒状为长度比,片状为直径比。
分形结构的形状包括树枝状结构和雪花状结构等。导热相单元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树枝状结构、雪花状结构等,导热相结构均具有整体或局部的自相似性。多组具有分形结构的导热相单元在三维空间延伸,形成具有高通量、多维度的导热通道。
导热相单元中,每层分形结构的分形维数N为2~100,由所选用导热相材料的形状与尺寸所决定。
相邻两级分形结构(即相邻两级导热相材料)之间通过低热阻界面冶金结合,或同质材料的原位生长结合。
每级分形结构采用的导热相材料优选自:金刚石颗粒、碳化硅颗粒、氮化硼、氮化铝、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刚石,及表面金属化的金刚石颗粒、表面金属化的碳化硅颗粒、表面金属化的氮化硼、表面金属化的氮化铝和表面金属化的纳米金刚石等。表面金属化中,金属可为镍或铜等。
所述的高导热基体为铜或铝等。
上述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中,高导热体系导热相占复合材料的体积为50vol%~90vol%,其余为高导热基体。相邻两级(主/次)分形结构的导热相材料重量比为1:1~9:1。
上述导热相呈分形结构的高导热体系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制备步骤:
(1)首先将一级导热相材料、二级导热相材料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得到具有第一层分形结构的导热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36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