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80414.6 | 申请日: | 2018-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7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 发明(设计)人: | 曹蒙云;张卓;曹凯;刘新宽;王子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K13/02 | 分类号: | B23K13/02;B23K10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管 上支撑套 下支撑套 中间支撑套 隔热片 管道焊接装置 异种金属材料 支架 高频感应加热线圈 隔热组件 结合处 支撑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包括:支撑套组件,包括对第一管进行定位的第一管上支撑套和第一管下支撑套、对第二管进行定位的第二管上支撑套和第二管下支撑套、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上支撑套外侧和第二管上支撑套外侧的上支撑套支架、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下支撑套外侧和第二管下支撑套外侧的下支撑套支架及设置于第一管和第二管结合处的上中间支撑套和下中间支撑套;隔热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一管上支撑套上的第一管上隔热片、安装在第一管下支撑套上的第一管下隔热片、安装在第二管上支撑套上的第二管上隔热片及安装在第二管下支撑套上的第二管下隔热片;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套设于上中间支撑套和下中间支撑套外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焊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虽然电阻焊在工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电阻焊接厚度小于3mm的薄板组件,设备昂贵、复杂,所需电流较大可高达10kA,对焊接的接触要求比较高,电阻焊不适用于大口径金属管的焊接,电阻焊的焊接质量由多种因素控制,提高焊接质量较困难。现有的焊接装置对大口径异种金属材料管焊接不是很合适,即使可以焊接,焊接的效果也不好,所以,需要一种既能焊接大口径异种金属材料管,又能焊接于小口径管道以及中大口径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的焊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用于对同轴设置且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管和第二管进行焊接,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支撑套组件,包括用于对第一管进行定位的第一管上支撑套和第一管下支撑套、用于对第二管进行定位的第二管上支撑套和第二管下支撑套、用于支撑第一管和第二管的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上支撑套外侧和第二管上支撑套外侧的上支撑套支架、用于支撑第一管和第二管的且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下支撑套外侧和第二管下支撑套外侧的下支撑套支架以及设置于第一管和第二管结合处的上中间支撑套和下中间支撑套;隔热组件,用于减少散热,安装在第一管上支撑套上的第一管上隔热片、安装在第一管下支撑套上的第一管下隔热片、安装在第二管上支撑套上的第二管上隔热片以及安装在第二管下支撑套上的第二管下隔热片;以及高频感应加热线圈,套设于上中间支撑套和下中间支撑套外侧,其中,第一管为铜管,第二管为铝管,第一管的尾端连接有液压缸,用于对第一管施加压力F,高频感应加热线圈用于对第一管和第二管进行加热,利用高频涡流使铝管局部熔化,产生铜铝共晶液体,而后采用液压缸对第一管施加压力F将铜铝共晶液体排出结合面,使得第一管和第二管焊接在一起,上中间支撑套与下中间支撑套沿径向抱住第一管和第二管时,上中间支撑套与下中间支撑套留有缝隙,用于排出铜铝共晶液体,上中间支撑套的内侧与下中间支撑套的内侧均在第一管和第二管重合处开有半径与第一管外半径相同的孔道,用于排出共晶液体。
在本发明提供的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管与液压缸的液压推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一管受力更均匀的挡板,第二管的尾端放置有一个挡块,用于在液压缸对第一管施加压力F时,使第二管保持相对静止。
在本发明提供的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中间支撑套与下中间支撑套均采用石英或导电金属材料。
在本发明提供的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高频感应加热线圈采用中空的铜管。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发明所涉及的异种金属材料管道焊接装置,因为需要焊接的管子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以铝代铜,所以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的,因为采用的支撑套组件为分离式的结构,能够对第一管和第二管进行定位,所以既能够保证两管的同轴布置,还能够在焊接过程中避免焊接的管子及其工装夹具插入到高频感应加热线圈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04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面向柔性制造的全自动组合机床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生产用盖帽压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