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振吸噪的轻量发动机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4980.6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6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吉祥;张勇;黄文臻;陆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马涛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振吸噪 发动机 悬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振吸噪的轻量发动机悬置,它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所述内芯至少包括相对布置的上板体和下板体,上板体和下板体分别与壳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相连接,所述上板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层板、第一夹心层和第二层板,第一夹心层呈蜂窝状,其纵向截面由多行正六边形自上而下依次连接而成,每一个正六边形内设置有与正六边形的三根对角线均相连接的圆形,且每一层正六边形内的圆形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当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振动幅度较大时,该上板体能产生较大的阻尼效应以吸收发动机发生的振动、且具有分梯度吸收振动的功能。以克服传统橡胶只能提供较小的阻尼效应的问题,具有更好的降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振吸噪的轻量发动机悬置。
背景技术
汽车是多自由度的振动体,并受到各种振源的作用而发生振动。发动机就是振源之一,它通过悬置装置安装在车架上,悬置装置既是弹性元件又是减振装置,其特性关系到整车的振动和噪音,从而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乘坐体验。合理的悬置不仅可以减小振动、降低噪音以及改善乘坐舒适度,还能提高零、部件和整车寿命。传统的汽车一般装有橡胶悬置装置,虽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特点,但动刚度和阻尼损失角的特性曲线基本上不随激励频率变化,即橡胶悬置装置的减振效果上限较低,已难以满足现代乘客对于乘车舒适度的要求,而且橡胶悬置装置长期使用减振效果会急剧下降,同时会产生噪音,影响乘坐体验。因此设计了一种具有降低发动机振动、吸收发动机噪音功能的轻量化发动机悬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振吸噪的轻量发动机悬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的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振吸噪的轻量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内芯,所述内芯至少包括相对布置的上板体和下板体,上板体和下板体分别与壳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相连接,所述上板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层板、第一夹心层和第二层板,第一夹心层呈蜂窝状,其纵向截面由多行正六边形自上而下依次连接而成,每一个正六边形内设置有与正六边形的三根对角线均相连接的圆形,且每一层正六边形内的圆形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当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振动幅度较大时,该上板体能产生较大的阻尼效应以吸收发动机发生的振动、且具有分梯度吸收振动的功能。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每一正六边形内的圆形之圆心与该正六边形的中心重叠。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层板和第二层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第一夹心层采用铝材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壳体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第一螺栓之螺帽位于壳体内且靠抵在壳体内顶面,第二螺栓之螺帽位于壳体内且靠抵在壳体内底面,第一螺栓之螺杆向上伸出壳体,第二螺栓之螺杆向下伸出壳体;所述上板体向上凸设有第一突起部,下板体向下凸设有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与第一螺栓之螺帽固定连接,第二突起部与第二螺栓之螺帽固定连接,上板体和下板体两端直接或间接靠置在一起。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下板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三层板、第二夹心层和第四层板,第二夹心层呈蜂窝状,其横向截面由若干个大正六边形依次连接而成,每一大正六边形的六个顶角均由小正六边形代替,大正六边形的每一条边的两端均与相邻的两个小正六边形的对应的顶角相连,当发动机高频低幅振动时该下板体能产生小的阻尼效应以及低的动刚度以降低发动机产生的振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三层板和第四层板均为碳纤维板,所述第二夹心层采用铝材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内芯还包括用于吸收噪音的中间板体,中间板体夹置在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所述中间板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第五层板、中间夹心层和第六层板,第五层板和第六层板均为铝合金板,中间夹心层采用聚酯纤维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49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纯电动客车蓄电池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助动车起步助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