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砂焙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61639.7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4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熊帆;熊鹰;王德春;陈方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5/00 | 分类号: | B22C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王典彪 |
地址: | 40070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砂装置 焙烧 废砂 焙烧系统 连通 炉体 封闭箱 干燥塔 上封板 上端 砂管 处理设备 建设周期 进风单元 铸型材料 纵向分布 焙烧炉 连通道 燃烧机 下端 能耗 沸腾 体内 | ||
本发明属于铸型材料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废砂焙烧系统,一种废砂焙烧系统,包括干燥塔、炉体和进风单元,干燥塔的下端与炉体的上部连通;炉体内设有上封板,上封板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上设有与上焙烧层连通的燃烧机;炉体远离干燥塔的一侧设有上送砂装置,另一侧设有下送砂装置,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均包括封闭箱、砂位控制机构和送砂管;上送砂装置封闭箱的上端与上焙烧层连通,上送砂装置的送砂管与下焙烧层连通;下送砂装置封闭箱的上端与下焙烧层连通。本方案的废砂焙烧系统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能耗低,而且使用本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焙烧炉不能使废砂充分沸腾,废砂焙烧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型材料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砂焙烧系统。
背景技术
焙烧炉是铸造废砂热法再生技术的主要设备,通过对废砂进行高温焙烧,使废砂表面的覆膜层脱落,实现废砂的再生回用。
目前常用的焙烧炉为立式两层焙烧炉,炉体的上部连接有进料管,炉体的内部设置有封板,封板将炉体分隔为上燃烧室和下燃烧室,炉体的底部连接有排料管和连通有主管,主管内设有燃烧器。该焙烧炉工作时具体的流程如下:通过进料管往上燃烧室加入废砂,废砂在封板上流动,然后依次落入下燃烧室内,最后通过排料管排出。与此同时,燃烧器加热主管内的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主管往下燃烧室内通入炽热的空气,炽热空气对废砂进行加热。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依次从下燃烧室流向上燃烧室,最后通过进料管排出;空气从下燃烧室流向上燃烧室时有两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直接通过封板流向上燃烧室,第二个路径为与废砂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使用上述结构的焙烧炉存在以下缺陷:1、焙烧炉设置为立式,焙烧炉对生产厂房高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焙烧炉在制作、安装、生产维护上较为不便。2、通入的空气流动路径存在与废砂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该空气对废砂施加一个与废砂流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不利于废砂的正常流动,容易导致废砂堆积;空气分散流动,通过封板流入上燃烧室的空气压力不够,难以使上燃烧室内的废砂充分沸腾,废砂的焙烧效果不佳。3、利用炽热空气与废砂进行热交换而使废砂温度升高,热效率低,消耗的能源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砂焙烧系统,以解决现有焙烧炉不能使废砂充分沸腾,废砂焙烧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包括干燥塔、炉体和与炉体底部连通的进风单元,干燥塔的下端与炉体的上部连通;炉体内设有将炉体分隔为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的上封板,上封板上设有多个纵向分布的连通道;炉体上设有与上焙烧层连通的燃烧机;炉体远离干燥塔的一侧设有上送砂装置,另一侧设有下送砂装置,上送砂装置和下送砂装置均包括封闭箱、将封闭箱内的砂控制在固定高度的砂位控制机构和与封闭箱下端连通的送砂管;上送砂装置封闭箱的上端与上焙烧层连通,上送砂装置的送砂管与下焙烧层连通;下送砂装置封闭箱的上端与下焙烧层连通。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进风单元往炉体内通入空气,空气在炉体被加热变为炽热空气,炽热空气从下焙烧层流向上焙烧层最终流向干燥塔,炽热空气对从干燥塔落下的废砂进行干燥、预热,使废砂落入炉体后即有较高的温度,废砂在炉体内被燃烧机加热时能使废砂温度快速升高至需要的温度,减少加热时间,有利于节省能源。
2、设置上封板,使炉体分隔为两层,能起到降低砂层高度的效果,使焙烧砂分布更均匀,有利于对废砂进行加热。
3、炉体内设有上焙烧层和下焙烧层,燃烧机对上焙烧层的废砂加热,使上焙烧层的废砂温度升高至数百度,上焙烧层加热后的废砂最终流入下焙烧层。进风单元往炉体内通入空气,通入的空气先在下焙烧层与高温废砂进行接触、换热,空气的温度迅速升高变为炽热空气,该炽热空气流向上焙烧层,能对上焙烧层的废砂进行预热,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16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涂料助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焙烧进出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