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刺捻转手法教学的实时、在体评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3855.7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2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明;唐晓斌;起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李俊丽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刺 转手 教学 实时 评定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属于中医针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刺捻转手法教学的实时、在体评定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采集每个学生与教师行针时的手法特征值,基于Shannon熵连续变量互信息方法分别获取每个学生与教师间手法特征值的互信息值;在手法特征值中基础性手法特征值的互信息值评分排序的基础上,再结合关联性手法特征值的互信息值评分排序进行综合评分排序,确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装置包括信号采集模块、特征值处理模块和综合评分模块。本发明为针刺捻转手法的教学提供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评判标准,实时、客观、系统、科学地展示学生的掌握效果,并及时指出缺陷与改进方向,利于针刺捻转手法的教学、传承与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针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刺捻转手法教学的实时、在体评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享受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及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的恶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回归自然,寻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疗法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有效的绿色疗法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上WHO、NIH等对针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科学性给予的充分肯定,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灸学科的生命线在于疗效。
《黄帝内经》是当代许多针法的理论起源,《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具,切而斡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素问·离合真邪论》中也提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可知捻转手法远出上古。捻转手法作为一种针刺治疗手法,其内涵即是《内经》调气、导气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针灸临床循证诊疗决策分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和辨证决策;另一方面,分析腧穴运用规律并综合针灸疗效、刺激方法、治疗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得到最优化的针刺治疗方案。
当前的针刺手法特征参数采集仪器一般均在“空载”情况下进行数据采集,即在“模拟人体”上进行手法操作、数据采集。而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必须在“负载”情况下(即在病人身体上)实施针灸操作,因此,当操作者将针灸针刺入人体穴位后,必须让病人先“得气”,而“得气”则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除了促使“得气”、加强针刺感应,还需适当地配合各种行针手法,针刺捻转手法即是常用的手法之一。然而,在针刺捻转手法的传承和推广中,存在以下问题: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频率、节率、强度、时间等物理量缺少量化的指标,手法操作较为主观随意,没有统一的标准,给临床的疗效评估和课堂的手法教学评价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医学生在学习捻转手法时,一方面对捻转手法的理解往往仅停留于文字阶段,而缺少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在练习过程中也缺少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难以对训练过程中手法的正确性和熟练度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利于捻转手法的学习。因此,对针刺捻转手法参数进行采集,建立规范化模型对于中医针刺事业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理论的发展,如黑箱理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由于其较好地符合中医药学体系的全息性、系统性和非线性等特性,已被应用于一些中医药专业领域。然而,要精准获取学生针刺捻转手法与教师手法之间的相关性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针刺捻转时施加的力度,既不因力度太小起不到治疗作用,又不因力度太大对人体造成危险;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何种补泻手法作最佳疗法,且能保证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似性;检测用传感器的安放位置及表面积大小,必须适用于数据的正确获取;数据获取后采用何种相关性评价方法,才能准确得到学生与教师间的比较结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针刺捻转手法的教学、传承与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38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烘焙连锁店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水冷式电机最佳清垢周期计算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