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瓢鸡无尾基因及检测瓢鸡无尾性状的方法、引物、试剂盒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333356.1 申请日: 2018-11-09
公开(公告)号: CN109295052A 公开(公告)日: 2019-02-01
发明(设计)人: 史宪伟;王欣;陈多珍;李杨;杨向东;罗袁山 申请(专利权)人: 云南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5/11 分类号: C12N15/11;C12Q1/6888
代理公司: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苗艳荣
地址: 650201 云*** 国省代码: 云南;5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鸡无 性状 基因 试剂盒 引物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遗传变异分析 功能基因 关联分析 基因检测 检测标记 快速鉴定 良种繁育 全基因组 位置克隆 序列测定 载体技术 低成本 检测 可用 省时 突变 筛选
【说明书】:

发明属于突变或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涉及的DNA或RNA,载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瓢鸡无尾基因及检测瓢鸡无尾性状的方法、引物、试剂盒,提供了瓢鸡IRX1基因Mbo II和Ava II的2个检测标记。本发明首次采用位置克隆技术,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区间内全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揭示了IRX1基因为瓢鸡无尾性状的功能基因,建立了简单、省时、低成本的快速有效PCR‑RFLP检测标记,为瓢鸡无尾基因的纯化及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发明的2个标记,可用于瓢鸡无尾性状的基因检测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早期筛选、快速鉴定、节省时间、成本低廉、准确性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突变或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涉及的DNA或RNA,载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瓢鸡无尾基因及检测瓢鸡无尾性状的方法、引物、试剂盒。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瓢鸡是中国“十一五”时期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发现中国特有珍稀鸡种,其产区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相邻的宁洱县、景东县、景谷等县也有小量分布。瓢鸡因缺少尾部羽毛,包括尾羽和大小镰羽,形似瓢状,故称作“瓢鸡”,当地人也称其为“团鸡”。解剖发现,尾椎骨、尾棕骨、尾脂腺在瓢鸡均不存在。与正常鸡相比,瓢鸡臀部丰满圆润,肉多骨少,繁殖速度快,肉质香甜细腻,适应性强,早熟等特点,属于地方特色优质鸡类型。据镇沅县县志记载,1941年就有瓢鸡被饲养。由于瓢鸡尾羽和鸡翘的不足,长期以来被认为不祥,所以种群数量一直较小。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发觉仅存201只,濒临灭绝。瓢鸡基本采用农户散养,后经政府扶持和畜牧部门技术指导,建立瓢鸡保种场,瓢鸡种群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瓢鸡存栏已达102024只。因其独特的外貌特征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瓢鸡于2009年11月通过了国家家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并与2014年列入“国家级家禽遗失资源保护名录”且是云南省优先发展的6大名鸡之一。到目前为止,瓢鸡是国内首个发现和认定的无尾鸡品种,国际上,也仅有起源于智利现饲养在美国的阿劳干鸡(Araucana)有无尾性状。阿劳干鸡,源自于智利,现饲养在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国度和地域,该鸡种以其无尾、簇状耳羽和蓝壳蛋而著称。阿劳干鸡臀部成圆形、无明显的尾部特征,由于没有相应的尾椎骨、尾综骨等骨骼支持,尾羽及尾脂腺也不复存在。外貌及剖解观察发现,还存在一类介于无尾和有尾之间的中间类型,可能受修饰基因影响。克莱姆森大学Clark博士研究团队2012年采用基因芯片全基因组关联方法定位了阿劳干无尾性状基因。该团队采用60K鸡基因组芯片,对40只无尾鸡、11只有尾鸡、7只中间类型鸡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将无尾基因定位在鸡2号染色体88.77MB至89.51MB之间,该区间共有740kb,含有191个SNP,包括IRX1、IRX2两个候选基因。无尾基因(Rp)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位在鸡2号染色体87.99~90.13Mb区间内,共有2.14MB,检测到191个SNP;单倍型区间精细定位在88.78~89.51Mb区间,包括13个SNP,共有0.74MB。无尾基因Rp基因定位2号染色体的全基因关联显著Praw值为2.45×10-10,单个染色体的显著Pgenome值为0.00575。IRX1和IRX2属于易洛魁(Iroquois)基因家族,该基因家族包含有2个基因簇,1个为A簇,含有IRX1,IRX2和IRX4三个基因,1个为B簇,包含IRX3,IRX5和IRX6三个基因。IRX家族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起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发育系统。基因表达模式揭示,同一族成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协调表达,共同参与了机体发育的同化和特化,IRX2还参与了神经板的分化。在非洲爪蟾胚胎研究中,IRX1通过抑制Bmp4的表达调控神经区域和背侧中胚层。IRX1和IRX2在果蝇和非洲爪蟾中已筛选出突变基因并鉴定了突变预模式。在基因功能研究方面,通过对小鼠和斑马鱼IRX基因敲除,发现IRX基因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抑制脊索和体节的形成,但对尾部发育影响不明显。对无尾瓢鸡和仙居鸡的雏鸡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显示瓢鸡雏鸡腰荐部椎骨数目与正常有尾鸡相比明显缺失,且该缺失变异在胚胎期形成,因此瓢鸡可作为椎骨发育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由于瓢鸡资源发现较晚,数量和分布有限,目前对该鸡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云南省镇沅县50只瓢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存在13种单倍型,表明瓢鸡群体内遗传变异较丰富,在遗传组成上具有5个母系血统来源。对无尾瓢鸡和仙居鸡的雏鸡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显示瓢鸡雏鸡腰荐部椎骨数目与正常有尾鸡相比明显缺失,且该缺失变异在胚胎期形成,因此瓢鸡可作为椎骨发育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对无尾瓢鸡和仙居鸡进行了杂交,对F2代杂交鸡进行屠宰观察,对尾部骨骼进行X光成像分析,结果显示无尾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及尾部形态结构。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大量动物基因组测序工作延续开展,鸡基因组测序草图与注释也于2004年完成,使人们对鸡基因组有了初步认识。鸡基因组单倍体容量1.2×109DNA碱基对,有20000~23000个基因,分布在39对染色体上。2006年对该草图做了修订,补测了Z染色体及微小染色体的序列,填补了近800个基因组间隔(Gap),注释了更多的基因信息如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目前正在进行第3版的修订,预计不久将在NCBI公共信息平台公布(Build 3.0),为研究者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鸡基因组信息。与鸡基因组测序完成几乎同步,研究人员通过3个家鸡品种与红色原鸡序列的对比,构建了鸡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图谱,发现鸡基因组中含有280万个SNPs。基于鸡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全基因组的SNP基因芯片得以开发。美国Illumina公司2011年首次推出鸡60K SNP检测芯片(60K Illumina SNP BeadChip),该芯片共有57636个SNPs[60]。最近,Affymetrix公司又推出了鸡600K分型芯片(600KHD),可检测SNPs的数量上升到580,954个,其中包括21,534个编码区变异。据该公司介绍,600HD高密度芯片将成为第一个商业化的鸡SNPs芯片,可用于基因组选择(GS),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选择特征分析(selection signatureanalyses),QTL精细作图和拷贝数变异的检测等研究。GWAS的试验设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阶段设计(One-stage design),另一类是两阶段设计(Two-stage design)。二者相比,两阶段是一种即经济又高效的研究策略。基因分型有对个体DNA直接分型和混合DNA池检测两种策略。后者是将具有表型差异分组的个体DNA混合在一起构成不同DNA池,检测两个DNA池间的基因频率差异,差异显著并相互连锁的标记被认为可能存在表型效应,该方法适于质量性状或高低极端表型明显的数量性状分析。GWAS分析一般只是鉴定出和目标性状相关的染色体片段,往往不是影响表型变异的主效基因或致因变异。因此,通过后续研究,如精细定位、位置克隆、表达谱分析、基因功能分析等,有利于揭示变异位点影响表型的作用机理,也可以直接应用于资源保护和育种工作。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使用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在基因组范围内搜索SNP,从整个基因组水平上检测SNP以及整体分析关联性,探讨其与表型以及复杂性状的关系,具有检测速度快、结果更加可靠等优点,成为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在包括鸡在内的许多家养动物的QTL定位和QTN鉴别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动物科学系Abasht和lamont(2007)首次使用3000个SNPs对2个鸡F2群体的腹脂率性状进行了GWAS分析,发现39个SNPs位点[19]。随后,在鸡体重、生长、免疫、繁殖等性状方面都陆续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美国海兰蛋鸡公司Wolc等(2014)运用42KIllumina SNP芯片对褐壳产蛋母鸡连续8个世代13000只母鸡进行全基因组GWAS分析,记录的性状包括产蛋量、11个蛋品质指标和初产母鸡体重,采用Bayesian全基因组预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鸡4号染色体78M处检测到1个大效应QTL,该QTL可解释32%的表型差异,另外,在鸡17,12,和2号染色体也检测到与产蛋量、蛋壳颜色及蛋白高度相关的QTL,表型差异解释率在5-7%之间。对北京油鸡和科宝肉鸡构建的F2资源群体,对93日龄鸡胫围和胫长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13号染色体上的NKX2-5基因可能影响胫长;4号染色体上LDB2、BOD1L1和QDPR等基因与胫围显著或潜在关联。利用Illumina 60K SNP Beadchip对724只北京油鸡的16个肉质性状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4号染色体上存在7个显著SNPs,4个候选基因(LCORL,LAP3,LDB2,TAPT1)与胴体重和内脏重量相关,此外还预测了GJA1基因可能影响油鸡的胸肌发育。(2012)对鸡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全基因组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上分别检测到1个SNP,基因注释结果表明这两个位点分别落在SMOC1和PTPN3基因内。与对照组相比,SMOC1基因在病例组的脾脏中显著上调差异表达,由此推测该基因在MD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个体基因分型与DNA混合池分型相结合的GWAS分析是今后鉴定疾病和经济性状基因的一个重要趋势,该技术在不损失检测效应的同时可大大降低检测费用。(2013)对美国Virginia鸡生长性状双向选择50代以上的体重大和体重小的两个类群开展GWAS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个体与DNA混合池的60K SNP芯片分型技术,成功鉴定了10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GCG,IGFBP2,GRB14,CRIM1,FGF16,VEGFR-2,ALG11,EDN1,SNX6,BIRC)。在鸡体型外貌等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筛选方面,GWAS也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2012)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鸡凤头性状的QTL位于E22C19W28连锁群上,且HOXC基因簇与其关联。通过对26个不同品种的凤头鸡和非凤头鸡的组织表达分析发现HOXC8在胚胎发育期颜骨皮肤中异位表达,由此推断凤头的产生是由H0XC8异位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突变引起的。(2012)通过GWAS鉴定阿劳干鸡(Araucan chicken)无尾羽和耳絨毛性状的候选基因。其中鸡2号染色体2.14Mb的单倍型中两个易洛魁族(Iroquois)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s),IRXl和IRX2基因,在无尾羽阿劳干鸡具有一致的单倍型。具有耳绒毛性状的鸡共有一个0.58Mb的单倍型,包含7个基因,其中TBX1和GNB1L可能是该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此外,GWAS分析已定位多个质量性状,如鸡的多趾、羽色、黑色素沉积、凤头等性状相关基因或QTL都已成功定位。值得一提的是,鸡600K Affymetrix Axiom HD genotyping array芯片开始用于GWAS分析,并已显示高分辨率优越性。最近,(2014)用600K SNP芯片定位id基因,在Z染色体78.5to79.2Mb区间内发现3个SNP与id基因紧密连锁。可以预见,600K Affymetrix Axiom HD高密度SNP芯片将在鸡基因组分析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瓢鸡是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特有珍稀鸡种,其产区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相邻的宁洱县、景东县、景谷等县也有小量分布。到目前为止,瓢鸡是国内首个发现和认定的无尾鸡品种。瓢鸡因缺少尾部羽毛,包括尾羽和大小镰羽,形似瓢状,故称作“瓢鸡”,当地人也称其为“团鸡”。解剖发现,尾椎骨、尾棕骨、尾脂腺在瓢鸡均不存在。与正常鸡相比,瓢鸡臀部丰满圆润,肉多骨少,繁殖速度快,肉质香甜细腻,适应性强,早熟等特点,属于地方特色优质鸡类型。由于瓢鸡尾羽和鸡翘的缺失,长期以来被认为不祥,所以种群数量一直较小。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发觉仅存201只,濒临灭绝。瓢鸡于2009年11月通过了国家家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并与2014年列入“国家级家禽遗失资源保护名录”且是云南省优先发展的6大名鸡之一。目前对该鸡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贡潘偏抽等(2011)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云南省镇沅县50只瓢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存在13种单倍型,表明瓢鸡群体内遗传变异较丰富,在遗传组成上具有5个母系血统来源。对无尾瓢鸡和仙居鸡的雏鸡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显示瓢鸡雏鸡腰荐部椎骨数目与正常有尾鸡相比明显缺失,且该缺失变异在胚胎期形成,因此瓢鸡可作为椎骨发育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对无尾瓢鸡和仙居鸡进行了杂交,对F2代杂交鸡进行屠宰观察,对尾部骨骼进行X光成像分析,结果显示无尾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及尾部形态结构。在瓢鸡羽色与肤色等色素性状研究方面,分析了黑色素受体(MC1R)基因、酪氨酸酶(TYR)基因与可溶性载质转运蛋白(SLC24A5)3个基因在瓢鸡不同羽色和肤色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建立了MC1R基因TaqI、TYR基因HindIII和SLC24A5基因NheI 3个PCR-RFLP标记。在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和体尺测定方面,研究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1(IGFI)基因和线粒体DNA氧化酶基因(COX3)与上述性状的相关性。瓢鸡IGF1基因相对保守,没有检测到瓢鸡IGF1基因变异位点。在瓢鸡线粒体COX3基因检测到C10669T多态位点,建立了EcoRV PCR-RFLP分子标记,利用该标记对300日龄具有生长和屠宰性状记录的82只瓢鸡个体进行了基因分型,发现瓢鸡EcoRVPCR-RFLP标记与体重、龙骨长、屠体重与胸肌率4个性状相关显著。在瓢鸡疾病抵抗力方面,分离到瓢鸡特有肠炎沙门氏菌菌株,鉴定了鸡白痢易感群体和抗性群体,分析了杀菌蛋白基因(BPI)多态性与瓢鸡12项血液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瓢鸡BPI基因存在高度变异,在所测定的BPI基因3200bp序列中共检测到18个SNP位点,有4个SNP位点在沙门氏菌抗性群体和易感群体间基因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上,也仅有起源于智利现饲养在美国的阿劳干鸡(Araucana)有无尾性状,该鸡种以其无尾、簇状耳羽和蓝壳蛋而著称。阿劳干鸡臀部成圆形、无明显的尾部特征,由于没有相应的尾椎骨、尾综骨等骨骼支持,尾羽及尾脂腺也不复存在。外貌及剖解观察发现,还存在一类介于无尾和有尾之间的中间类型,可能受修饰基因影响。2012年采用基因芯片全基因组关联方法定位了阿劳干无尾性状基因。该团队采用60K鸡基因组芯片,对40只阿劳干无尾鸡、11只有尾鸡、7只中间类型鸡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分型,无尾基因(Rp)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位在鸡2号染色体87.991~90.13Mb区间内,共有2.14MB,检测到191个SNP;单倍型区间精细定位在88.78~89.51Mb区间,包括13个SNP,共有0.74MB。无尾基因Rp基因定位2号染色体的全基因关联显著Praw值为2.45×10-10,单个染色体的显著Pgenome值为0.0057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3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