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装置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1632.0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6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庞红芳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口模块 第二信号 切换开关 公共端 信号输出端 接口协议 控制器 输出端 导通 连通 兼容 中控制器 输出 通讯 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装置及控制方法,所述M.2接口模块包括:M.2接口,具有信号输出端;切换开关,包括:公共端,与M.2接口的信号输出端相连;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信号接口相连;第二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信号接口相连;第一切换开关模块,在导通时,公共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相连通;第二切换开关模块,在导通时,公共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相连通。本发明中控制器既可以与USB3.0协议的M.2接口模块进行通讯,同时也可以和PCIE协议的M.2接口模块、SATA协议的M.2接口模块进行通讯,使用同一个M.2接口模块而不需要改M.2接口模块的电路,节省了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M.2接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M.2接口,是Intel推出的一种替代MSATA新的接口规范。其实,对于桌面台式机用户来讲,SATA接口已经足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了,不过考虑到超极本用户的存储需求,Intel才急切的推出了这种新的接口标准。虽然,我们在华硕、技嘉、微星等发布的新的9系列主板上都看到了这种新的M.2接口,现已普及。
与MSATA相比,M.2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是速度方面的优势。M.2接口有两种类型:Socket 2(B key——ngff)和Socket 3(M key——nvme),其中Socket2支持SATA、PCI-E X2接口,而如果采用PCI-E×2接口标准,最大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700MB/s,写入也能达到550MB/s。而其中的Socket 3可支持PCI-E×4接口,理论带宽可达4GB/s。[1]
第二个是体积方面的优势。虽然,MSATA的固态硬盘体积已经足够小了,但相比M.2接口的固态硬盘,MSATA仍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M.2标准的SSD同mSATA一样可以进行单面NAND闪存颗粒的布置,也可以进行双面布置,其中单面布置的总厚度仅有2.75mm,而双面布置的厚度也仅为3.85mm。而mSATA在体积上的劣势就明显的多,51mm×30mm的尺寸让mSATA在面积上不占优势,而4.85mm的单面布置厚度跟M.2比起来也显得厚了太多。另外,即使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M.2也可以提供更高的存储容量。
在当前的通讯产品中,M.2接口规范可以支持多种接口协议的模块,例如USB3.0、PCIe和SATA。电子产品设计中往往需要支持多种协议的模块,如果从一种接口协议切换到另一种接口协议,往往要改动PCB硬件设计,存在多种协议的兼容设计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装置及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M.2接口模块无法切换接口协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所述兼容多种接口协议的M.2接口模块包括:M.2接口,具有信号输出端;切换开关,包括:公共端,与所述M.2接口的所述信号输出端相连;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信号接口相连;第二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信号接口相连;第一切换开关模块,一端与所述公共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相连,在导通时,所述公共端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相连通;第二切换开关模块,一端与所述公共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相连,在导通时,所述公共端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相连通。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输出端、所述公共端、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切换开关模块中开关、所述第二切换开关模块中开关的数量为多个并且相同。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M.2接口为M.2Socket 2接口或M.2Socket3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1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