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5306.0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8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松刚;何正浩;张玉婵;高峰;邝石;杨富磊;高健超;李鹏飞;祁志远;赵杨;韩兴启;刘世鹏;陶一伟;吴俊鹏;王麒;熊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9/00 | 分类号: | G01H9/00;G01C21/10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地址: | 450006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影像设备 高压输电线路 高压线路 轨迹测量 振动过程 测量 高铁 还原 记录 观测 记录起始位置 真实测量数据 空间交叉点 检测数据 真实数据 振动测量 观测点 小幅度 铁轨 放大 计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方法,步骤一、确定跨越高压线路和铁轨空间交叉点的正下方为零点;确定计时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测量并记录起始位置、结束位置与零点的距离;步骤二、采用三台影像设备,分别针对零距线正上方A、B、C相线路观测点,同时进行观测,记录振动过程;步骤三、采用一台影像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跨越高压线路的整条线路进行观测,记录振动过程;步骤四、步骤二和步骤三在车辆经过起始位置时开始测量,在经过结束位置时结束测量;步骤五、根据比例对检测数据进行还原得到真实测量数据;本发明利用影像设备,选择合适的角度将小幅度的振颤进行放大,然后处理并记录,再根据比例进行还原得到真实数据,方便快捷,解决了传统振动测量方法存在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属于振动测量的范畴。随着市场的需求,振动测量技术做为解决工程振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正逐步走向完善。对振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的测量是振动测量技术通常情况下的应用之处。物体振动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加速度来反映的,从加速度信号中可以提取位移、速度等参数来显示物体振动的状态特性。
传统的振动测量的方法有三种:机械法、电测法、光测法。
1)机械法:利用杠杆原理将振动量放大后直接记录。此方法抗干扰能力是很强的,但测量的频率范围很窄,具有振动信号无法数字化、精度较低、存在磨损、不方便存储、传输等缺点;
2)电气法: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量再进行测量。工作原理为,使待测振动参数的机械量通过机电传感器转化成各种电气参数(如频率、阻抗、电流和电压等),然后用功率放大器把测得的信号进行放大、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并运算,最后输出。通常情况下,依据工作原理电气式振动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加速度、电涡流、速度、电感以及电容型等,但电感和电容型的电学振动传感器因为会受到周围介质的影响,且此影响很大。
3)光测法:将机械振动转换为光信息再进行测量。光测法精度和灵敏度较高,但是比较复杂且系统昂贵。
综上所述,为了研究通过高铁对跨越输电线路的影响,需要对整段线路通、断电的情况全部进行检测,一方面线路的跨度在几十到几百米,另一方面跨高铁线路电压等级在几十到几百千伏,利用机电传感器不能满足该两点要求。另外,机械法精度低、光测法系统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拆解、即可悬挂又可在地上放置的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振颤轨迹测量方法,其步骤是:步骤一、确定跨越高压线路和铁轨空间交叉点的正下方为零点;确定计时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测量并记录起始位置、结束位置与零点的距离。
步骤二、采用三台影像设备,分别针对零距线正上方A、B、C相线路观测点,同时进行观测,记录振动过程。
步骤三、采用一台影像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跨越高压线路的整条线路进行观测,记录振动过程。
步骤四、步骤二和步骤三在车辆经过起始位置时开始测量,在经过结束位置时结束测量。
步骤五、根据比例对检测数据进行还原得到真实测量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根据起振线和停振线进行确定,且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起振线和停振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的三台摄像设备均为配有长焦镜头的摄像机,所述步骤三中的一台为配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线路包括A、B、C相线路,其零距点为三个,且三个零距点连接形成零距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5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