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介孔钌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96201.5 | 申请日: | 2018-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9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徐萌;刘亚楠;陈旭;朱旭峰;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47/68;A61K47/60;A61K47/69;A61K49/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刘瑜 |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直肠癌 靶向 治疗 介孔钌 纳米 粒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介孔钌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三氯化钌溶解到高氯酸溶液中,然后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I;(2)将氨基修饰的胶体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加入到混合溶液I中,超声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II;(3)将硼氢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溶液II中,超声进行反应,待反应结束后水洗、离心,得到中间产物;(4)将中间产物分散到氢氟酸溶液中,然后水洗、干燥,得到用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介孔钌纳米粒子。本发明制备的钌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可负载钌配合物和偶联双特异性抗体,用于靶向抗结直肠癌联合光热和免疫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药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介孔钌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结肠直肠癌(CRC)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2012年约有140万新病例产生和近70万人死亡。CRC的发病率分布差异很大,超过三分之二的病例和约60%的死亡是发生在人类发展指数(HDI)高或非常高的国家。现在,许多中高度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特别是东欧,亚洲和南美洲,都发现了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上升,HDI非常高的国家的发病率高达HDI低的国家的6倍。鉴于时间特征和人口统计预测,到2030年,CRC的全球发病率预计将增加60%,超过220万新病例和110万癌症死亡。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高度复杂的调控网络和多种逃避凋亡的机制。因此,采用单一方法治疗肿瘤的疗效常常不佳,近年来,为了改善新型抗癌疗法的治疗效果,基于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在临床数据的持续整合和药物的不断优化下,单一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放射或光热疗法)的疗效已被发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利用更全面的方法来巧妙构建出同时具有靶向和免疫应答性的药物递送系统,将这些优化后的方法整合到癌症治疗中,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采用多种治疗手段联用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combination therapy)是当前临床抗肿瘤治疗的常规模式。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年来更是积极倡导开发新型的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案。
利用纳米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多种诊断剂和治疗剂有效载荷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在同一封装体系中跨越复杂的生物屏障完成特定位点的药物递送。多功能集成纳米平台将肿瘤成像、肿瘤靶向、化学疗法、免疫疗法和光热疗法(PTT)等不同特性结合在一体化系统中,从而实现有效的抗肿瘤反应。中空介孔纳米材料,由于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高、药物释放行为可控、具有多官能化能力等优点,已作为各种诊断剂、治疗剂、靶向配体(如DOX、PTX、siRNA、转铁蛋白、抗体)的递送载体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广泛使用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自身并不具有特殊的光敏感特性,在光热治疗中仍需另外负载光敏剂。钌纳米颗粒(RuNPs)是一种新兴的无机金属纳米材料,不仅具有高光热转换率、价态和多重氧化态的性质,并且已证实了其作为光热试剂在低剂量下即可以对癌细胞产生有效作用,在药物输送和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62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