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撞击与摩擦式缓降器阻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3670.1 | 申请日: | 2018-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77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义;吕雪寒;叶延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2013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撞击 摩擦 式缓降器 阻尼 装置 | ||
一种撞击与摩擦式缓降器阻尼装置,涉及高空救生缓降器领域,主要是采用特殊的撞击阻尼方式实现匀速缓降,并解决撞击磨损影响缓降效果的问题。结构上,绳轮与内齿圈固定装配、同步转动,内齿圈再带动4个小齿轮沿着固定于盒体上的齿轮轴高速旋转,小齿轮与一个槽钢形状的滑槽固定装配,滑槽再各自带动一对离心块高速旋转,离心块能在滑槽中往复移动,依靠离心力,不同滑槽中的离心块之间相互撞击、摩擦,各离心块与盒体内壁之间也产生撞击、摩擦,进而达到匀速缓降目的。因以撞击阻尼为主,并且离心块、盒体内壁产生的磨损不会影响阻尼效果,故该装置不怕水,不怕油,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并且结构紧凑、体积小、造价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空救生缓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撞击与摩擦式缓降器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高空救生缓降装置,多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绳索缠绕机构、增速机构(齿轮组)及阻尼装置。阻尼装置多数为摩擦式,结构上主要是由高速旋转部件(离心体)和固定件(例如盒体的内圆面)组成的摩擦副,通过高速旋转部件(离心体)的离心力使摩擦副之间产生摩擦,限制绳索缠绕机构的旋转速度,达到匀速缓降目的。这种摩擦式阻尼装置主要存在问题是:怕水、怕油,即一旦有水、油等介质进入摩擦副之间,因摩擦系数急剧下降,阻尼效果大幅度降低,甚至缓降作用失效。因两种普通金属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一般都很小,故有的缓降器的离心体的与盒体接触部分采用橡胶等材料,但摩擦生热后磨损非常严重。
为了克服水、油等介质进入缓降器的摩擦副而严重影响阻尼效果的弊端,“一种钢珠、条棱式缓降器阻尼装置”(专利号ZL201310429345.4)和“一种双向变轨式缓降器阻尼装置”(专利号ZL201310505232.8)两项发明专利有效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存在问题是磨损比较严重。事实上,这两项发明技术,之所以不怕油、不怕水,是因为阻尼作用主要来源于运行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不停顿的连续撞击而非摩擦。其中:
钢珠、条棱式缓降器阻尼装置,依靠运行中的钢珠(离心体)与固定不动的盒体内圆面上的条棱产生撞击而实现绳索缠绕机构的匀速旋转。因条棱的高度比较小(受钢珠直径的限制,条棱太高会造成钢珠卡死不动,故条棱高度为钢珠直径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条棱被撞击后发生变形、变矮,长期或多次使用会大幅度降低缓降效果;
双向变轨式缓降器阻尼装置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是依靠运行中的离心体与固定不动的S形变轨滑道的内侧滑道、外侧滑道的凸起产生撞击而实现绳索缠绕机构的匀速旋转,因撞击时接触面积较大、撞击角度较小,故产生的磨损相对较轻,但对各部件的加工、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离心体需要较大质量,S形滑道的直径也不能太小,整体尺寸较大,成本也偏高;第二种是只设置外侧滑道,共装配4个圆柱形的离心体,每两个圆柱形的离心体之间设有一推杆,两个推杆呈十字交叉重叠,其阻尼效果优于第一种,但结构复杂,推杆磨损较大,对各部件的加工、装配精度要求高,成本也高。
在上述发明专利中,撞击均发生在离心体与固定件之间,其中,离心体自身的撞击变形易于补偿,并且对阻尼效果影响较小。相反,固定件的撞击变形就不容易补偿,并且对阻尼效果的影响很大。
“一种金属颗粒介质的缓降器阻尼装置”(专利号ZL201310656418.3),基本上不存在撞击磨损,但增速机构齿轮组、反转齿轮组比较复杂、部件多、成本高,使用大量的钢珠作为颗粒介质,质量大、成本也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缓降器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撞击与摩擦式缓降器阻尼装置,该装置采用撞击和摩擦两种阻尼方式共同发挥阻尼作用,并以撞击阻尼为主,其中的撞击阻尼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高速旋转部件(离心体)之间相互撞击,二是高速旋转部件(离心体)与盒体内圆面之间相互撞击。该装置不但水、油等介质进入摩擦副之间,不会影响阻尼效果,而且撞击产生的磨损也不会影响阻尼效果。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华大学,未经北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3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降速可控型塔楼逃生用缓降背包
- 下一篇:一种深井救援装置